黃志棉
摘 要:高效“6+1”課堂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提高課堂有效性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探討這種課堂模式在高三理科班學生中如何恰當運用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側重從復習導學案的設計;思議結合,重視點撥;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感教育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導學案;自主學習;重視點撥;情感交流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6+1”課堂模式的推進,教師早已知道我們的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老師為主導,課堂上熱熱鬧鬧,老師從沉重的講課中解脫出來,每節課按部就班,該讓學生做題的就做題,該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高效“6+1”課堂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益,課堂有效性逐步提升。理科普通班的學生英語基礎非常薄弱,沒有興趣的支撐,沒有情感的投入,沒有明確的任務,他們絕不可能復習好英語,而且學生并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調查后發現,傳統“6+1”課堂模式下,全年級學案統一,學生只是機械地背誦單詞、語法或者拼命做題,小組討論環節如走過場,沒有實效,老師指導不夠到位,課堂缺乏有效性,導致一部分學生英語科目不平衡發展,使得他們或是無緣于大學或是未能如愿以償就讀重點大學。在肯定高效 “6+1”課堂模式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針對高三學生,尤其是理科生的特點,改良方法,做到最大效能地幫助學生。
二、高三理科班英語復習課的特點
高三復習課內容多,任務重,與高一、高二新授課有著根本的區別,復習課以信息的輸出為主,對高一、高二所學內容的整合,是高中英語學習的提升階段,應遵循“先學后教,未學不教”的原則。如果把大腦比做電腦的話,那么,新授課就是往這個電腦里輸入信息,而復習課主要是從這個輸入過信息的電腦里提取信息。從電腦中提取信息時,可能有的找不到,有的提不出來,就需要再輸入以備提取使用,正如復習時不少知識技能已經遺忘,從而需要再傳授、再訓練、再記憶一樣。理科生頭腦靈活,理性思維比較活躍,但學習方法單一,習慣把數理化做題和公式推導學習方法準確無誤地照搬到英語上,而且總是滿足于可理解輸入,雖對輸入的知識能理解,但不能通過記憶吸收和內化,忽略和輕視記憶策略的使用。然而,記憶又是英語語言學習的特點。理科班的復習課應注重知識的實踐運用,教師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手中資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獲得、積累和鞏固英語語言知識,夯實語言基礎,提高語言感悟及運用能力,以適應高考考查語言能力的要求,提高教學效率,優化高三英語復習。
三、高效“6+1”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三理科普通班中的改良
運用
1.巧設復習學案,為小組自主學習保駕護航
導學案是“6+1”高效課堂實施的必備條件。復習學案與導學案既有共通之處,又獨具特色,它指在復習課中,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和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而隨時變化的設計。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一份好的復習學案猶如一盞明燈,指引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復習。“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理念,雖然現在英語一輪復習書有現成的學案,但都是“通識”學案,沒有個性化,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度依賴于教學資料,忽視老師自身對知識框架的主動構建,從而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生英語知識體系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以詞匯復習為例,高考要求學生掌握3500詞,分散在必修選修共8冊書中,背字典式的強化背誦既浪費學生時間,又低效,理科班學生總是背完又忘,干脆不背了。剛開始時,我總是認為他們沒時間記單詞,或者不注重背單詞,于是每節課課前5至10分鐘由課代表帶領同學們齊聲朗讀單詞,繼而聽寫單詞或者默寫單詞,學案雖然是按話題設計的,通常都是分為“必背詞匯”“必背佳句”,滿滿的單詞或短語拼寫,雖然我多次向基礎薄弱的學生強調,這是你們學習英語的法寶,可是課堂上花了大半時間讓學生反復誦讀、默寫,有些學生當時的效果不錯,可惜,能寫對80%的學生竟然不會做句子填空!要不沒有注意動詞的時態語態,要不沒有寫對名詞的單復數,要不介詞短語張冠李戴等等。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產生的枯燥感會挫傷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更何況是喜歡“動手”操作的理科生?
詞匯脫離語境是失去其活性的,于是我按話題模塊重組現在教材的全部課文,將單詞以話題詞匯的方式呈現出來,將那些機械性的單詞識記置于整個短語、短句或短篇當中,結合高考全國卷的語法填空和改錯短文改錯進行命題。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復習課文中的語言知識,尤其是詞匯的匯總背誦更有效,對提高寫作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針對性的復習大大增加了理科生攻克背單詞的信心。
例如話題七:文娛與體育(包括Book2 Unit 2 Olympic Games和Book 2 Unit 5 Music)我們手頭上的《三維設計》中有三個子話題(包括音樂、影視和體育),我認為詞匯量太多了,理科普通班學生是吃不消的,于是我的復習學案中將此話題的單詞短語按照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分類:
名詞:運動員、競爭者,選手、業余愛好者、裁判,法官、贊助者、志愿者、冠軍、觀眾,聽眾;賽事、羽毛球、射擊、接力賽、跑步、馬拉松比賽、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球場、體育館、場地、(露天)體育場等等。
動詞:發行;發布、承認,準許、某物給某人留下印象、獲勝,贏、競爭;競賽、應得,應受、擊敗;戰勝、(為)喝彩;(為)加油、增強某人的體質、自愿做某事、夢想、認為……有重要性等等。
形容詞:現場直播的、職業的,專業的、娛樂的、幽默的、迅速的、身體的、有希望的、有競爭力的、最后的,終極的、熟悉的、敏感的等等。
在這個基礎上,我將以上單詞以短語的形式再一次呈現,如:舉行校運會、在球場上、報名參加、為某人而鼓掌、為隊友喝彩、打破世界紀錄、贊助這場比賽、做志愿者工作、贏得冠軍/金牌、強身健體、代表我們學校參賽、在錦標賽中打敗對手、在……中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做某事等等。讓學生當堂限時以比賽的形式背誦。后來,我發現單純的試卷考查詞匯已經滿足不了好動的理科生,于是,我的學案再次改進,以話題為中心,有意識地讓學生感知話題與詞匯的關系:以小組為單位,發動學生收集、整理與話題有關的專門詞匯并將其列成表,幫助學生學習話題和專門詞匯的英語表達,為學生針對某個話題知識的應用打下基礎。為了增加多次重現的機會,我還建議以小組為單位,運用詞塊進行寫句子訓練,根據分層教學原則,課后我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話題詞匯進行寫作設計(出作文題),小組交換,堂上寫作。這項活動充滿挑戰,學生在活動中話題被激活,話題詞匯的意義聯系隨即接通,詞語檢索和提取進入自動化過程。多種形式訓練下,我們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話題詞匯的復現頻率,偏重于理性思維的理科生在動手中基本上掌握了話題詞匯,應用中再次鞏固了詞匯,學案功不可沒。endprint
2.思議結合,重視點撥,達到復習最優化
高效“6+1”課堂中最核心的環節是“思”和“議”,最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思”——自主思考學習,要求課堂安靜,學生完全自主學習,自主完成“導學提綱”規定的學習任務,這時候老師是“巡邏者”。“議”——小組合作學習議論,這一階段是學生在“思”的基礎上對知識的再認識和再梳理,以小組為單位,對練習當中有疑問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沒有老師的直接參與,同學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可以暢所欲言,學生在同伴的幫助下,可以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試卷評講課是高三英語復習教學活動的一種很重要的形式,通過講和評將學生已獲得的零散的英語知識進行分析、歸類,把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進而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形成綜合應用能力。與新授課不同的是,試卷評講課中,小組面對的材料都是舊的,如果老師沒有適當的解題技巧的點撥,沒有針對性強的回爐練習,草草收場,學生對這份卷子是毫無印象的,別說有什么知識遷移。筆者任教的班級英語基礎比較差,詞匯量少,缺乏探究精神,評講課上最關注的就是核對答案,不愿從題中找考點找規律,更不喜歡自我剖析,結果就是錯了又錯,沒有進步!我曾經走進這么一個誤區,當我在嘗試讓他們自己講解后,發覺學生半天都不出聲,或者找錯要點,情急之下,我開始一道題一道題地分析,學生頓時覺得放松下來,有些人開始開小差,有些人干脆趴下睡覺,盡管我講得眉飛色舞,自認為分析到位,可我就像演“獨角戲”,下課鈴響了,我的使命完成了,我認為,只要自己講了,學生應該就會了,總是以為學生的思考和自己的思考是一致的。其弊端是教師花大量時間講解傳授,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對授課內容進行整理、加工、吸收,剝奪了學生主動思考、質疑、評價的機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當我意識到不能越俎代庖后,堅定地把評講權交給了學生,以廣州調研考完形填空評講為例,我首先出示完形填空做題的要領,將答案展示出來,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三個任務:(1)討論選項并找出證據;(2)找出語篇中重難點詞匯或句型;(3)各組選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并接受其他組的提問。共花了半節課的時間討論,在磨磨蹭蹭中,只有5個小組完成了匯報,由于對文章理解不深入,較多的單詞不懂,導致解釋模糊,對于其他同學的質疑也不能解釋到位。由于受到傳統“6+1”課堂模式的影響,我只做了簡短的總結,就慌忙布置作業宣布下課,這種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了“以生為本”的課程理念,可我走進了另一個誤區,我將“6+1”課堂模式中“小組討論”“激情展示”的作用擴大化,忽視了學習主體的差異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收獲甚微。
首先,理科普通班學生知識結構并不十分完善,很多時候不具備獨立思考和客觀判斷能力,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片面地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會導致學生獲取知識費時過多,難度過大,同時容易使學生學習產生很多的盲目性,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陷入耗時低效的狀態。其次,教師對于英語完形填空題的考查實質存在理解上的匱乏,完形填空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利用已知信息進行分析、綜合、銜接與連貫方面的運用,講究對語篇的整體理解,我卻關注單詞、句子的局部翻譯,忽視了整體行文脈絡的把握。課堂上,教師應根據課前對學生的答題進行分析,對作答情況糟糕的題層層設問,逐步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文章,突破重難點。“導”是有效教學的靈魂,只有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適度地引導、督促學生,才能保證學習的正確方向,才能形成有效、高效的課堂。
3.小組合作學習中加強情感教育,為學生自主學習錦上添花
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視為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將其列為五大課程教學目標之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莊宇,2016)。高效“6+1”課堂模式中的亮點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小組的組建,小組活動的有效指導、有效評價、情感滲透是讓合作學習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
在理科班中,學生基礎差,學習興趣欠缺,學習習慣不好,不愿意實行小組合作,進入高三,我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重新分組,并制定了小組學習的評價機制,在我充滿激情的不斷肯定、贊揚和鼓勵下,學生暫時恢復了學習熱情。為了保持大家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我多次召開小組會議,尤其是對小組內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多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鼓勵同學間互相幫助。根據分層教學的原則,在小組活動中,我布置了不同的任務,走下講臺,成為他們的一員,深入每個小組,參與他們的討論,及時給予幫助。師生的距離縮短了,學生遇上難題都會樂意提出來,為我這個“腳手架”的搭建提供原料。在我生動的語言、真切的情感的感化下,開始不愿發言的學生漸漸開口了,能逐漸完成一些任務。在小組展示環節,絕不能單純用“good,sit down”等簡單的話語打發學生坐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作答及時給予點撥,切中要點,盡管高三沒有對小組學習進行量化分,但通過完成每個任務,他們都能感受到探索未知領域的喜悅,能學到實在的知識,一旦自信了,學習就有盼頭。“親其師,信其道”,我的“有情、有趣、有效”的情趣教學在普通班的課堂中尤為重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才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
綜上所述,“6+1”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三普通班的開展是可行的,但必須有所改良,例如,課前要充分“備學生”,對教材進行有效的取舍、組合、拓展,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個體特點與個體差異。在充分關注學生情感的前提下,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滿足他們特別是學困生的被重視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普通班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的現實面前,小組合作學習不要盲目進行,要選準時機,在實施集體教學、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必須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與進步。總之,“教無定法”,高效“6+1”課堂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實現取長補短、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維民,陳文婷.變革中的外語課堂教學:從傳統慣例走向后方法時代[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11):12-16.
[2]陳儉賢.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3):14-19.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4]陳俊.啟迪學生思維 構建魅力課堂[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2):25-28.
[5]莊宇.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下的英語情感教育思考[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10):13-16.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