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胡迪
摘要:國家教育部教職成[2015]9號《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了各大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并推行了“現代學徒制”的試點作為產教結合的重要載體和實現形式。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高職院校應吸取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發展經驗,以德國推行“雙元制”教學的歷程作為現代學徒制的寶貴經驗,為發展出中國特色的辦學道路奠定基礎。
關鍵詞:應用科技大學;現代學徒制;雙元制
2015年,國家教育部教職成[2015]9號《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旨在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該計劃一經提出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尤其是在各大公辦高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行動計劃”中,首次明確了高職院校教育的技能積累作用,并明確提出了現代學徒制的推廣和試點。“行動計劃”的提出給各大高校的未來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給各大高校提出了三年發展計劃的具體要求。
一、“現代學徒制”概述
現代學徒制于2014年由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是產教結合的重要載體和實現形式。試點旨在探索建立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推進校企互聘互用的人員結構。它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產業升級的速度加快,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越發超前。
中國的傳統學徒制只能培養初等工匠。這類技術人員文化程度低,結業即出師,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職業教育多年來定位不準,實踐教學不足。目前階段的職業教育停留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層面上,仍面臨著學生就業難,企業招工難的雙重問題。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概述
在職業教育領域,作為技術教育的先驅,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理念提出已趨20年,其間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德國戰后的蓬勃發展正是依托于“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大力推廣,并逐漸成為了德國現代職業教育的主要發展形式。
在德國的“雙元制”教育下,學生同時具有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其結業需要通過技能和理論的雙重檢驗。在這種制度下,學校的教育更著重于理論基礎的奠定作用,真正縮短了企業用人和學校育人之間的差距。
三、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發展現狀
1998年德國文化部在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應用科技大學的名稱,并將其列為與普通綜合性大學同等地位的高等教育重要分支。此類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基礎理論教育配合充分的職業訓練,培養出服務于產業的中高級的技術人才。
目前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誕生以來不斷發展壯大,截止2017年共有包含公立及私立共229所。這些應用科技大學主要是采取了“雙元制”的辦學策略,具有明顯的應用性和地方特色。這種特色既是其發展所依托的優勢,又是限制其再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已于2013年成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其中理事單位及成員學校大多是由專科院校升格的本科及部分專科院校。在國家提出的“行動計劃”中,著重強調了對于應用技術大學的培育,各大高校紛紛試點“現代學徒制”建立校企聯合專業。這對于目前想要提升自身實力,促進學校發展的各高職院校來說,無疑是指明了未來階段發展的道路和方向。
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道路上,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尤其是“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模式。如何讓畢業生更好地滿足各大企業和本國市場的需求,如何填補畢業與上崗的代溝都是值得各大學校思考的問題。而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畢業生仍然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畢業與任職之間仍需要用人單位自行崗前培訓、技能培訓。這一方面不利于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用人成本。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正走向高端化、專門化。學校的發展要緊跟“行動計劃”的要求,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辦學道路。
五、對于中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啟示
1.增進校企關系,共同招生培育
應用科技大學及“雙元制”在德國的成功得益于其服務了國家、特別是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其招生專業緊密與當地的工業產業結合。例如提到臺州,其代表性產業毫無疑問就是吉利汽車,則當地的學校便應依托于吉利的產業效應,招收汽車工業、電焊等對口專業。展開校企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等招生形式,將招工和招生向一體化推進。當具體招生時,企業應當在入校同時與學生簽訂企業合同,明確各方權益及責任。在合同的保障下,企業得以放心將未來的職位空缺交由學校篩選,降低人事成本。而學校也可以借此降低教學培育成本,與企業分擔實訓場地及師資,形成雙贏的共同培育機制。
2.專業與時俱進,方向及時更新
招生專業需以產業發展方向,緊跟科技發展潮流,與時俱進。目前已存在的十年內將部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但是也隨之出現依托于人工智能的大批新興職業。這是社會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日新月異,適者生存的現代社會,各大高職院校應相應依托新技術革命拓展其招生方向,更新教學內容細化已有專業。鑒于目前中國高職院校的生存現狀,過渡期間可選擇以交叉學科作為更新專業的初步嘗試,使得面臨被淘汰的專業煥發生機。在課程設計上擯棄固化思維,由知識本位向崗位本位轉變,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3.人力資源共享,產教結合緊密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師資隊伍主要由富有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型”人才組成。其扎實的理論基礎通過超過五年的社會歷練,已經完成了從習得到轉化的蛻變。然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師資主要由理論研究出身的博士及碩士組成,往往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其實培訓經驗往往由校內培訓或自主學習取得。在人才招聘制度還未革新前,各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的人才培養制度,建立教師企業鍛煉的長期合作機制。此外與其配套的獎懲制度及評價體系也需要在探索中建立健全。在招聘制度革新后,學校和企業可以進行人才共享、崗位交換,讓人力資源充分運用,產教結合。以教師和職工的雙重身份既有利于教師科技成果的轉化,也有助于企業職工的再深造。
4.完善現代學徒制,健全配套制度
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將理論、實踐和應用型教學比例大致定位為均等。這要求與教學相應的配套制度需要進行調整升級。其考核評價的對象由單純書面轉向書面與督查評價相結合。由結果評價轉向過程評價,由學分管理轉向彈性雙向管理。學校應與企業建立長期督查體系,互糾互查,將獨立評價與共同評價相結合。確實保障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充分被納入評價體系。同時教師的工作量及評價體系應涵蓋校企兩方的工作成果,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并重。在制度保障下,激發教師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實現校企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