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信息經濟時代社會亟需具備實踐技能、創新創業能力高素質會計人才,會計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要想培養出社會需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技能型人才就離不開會計實踐的創新教學。大力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創新會計實踐教學的新舉措,突破傳統課堂和模擬實訓室教學的藩籬,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與企業密切合作,最終通過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實現學校、學生、企業和社會的多贏。本文試圖從“產教融合”內涵入手,探討會計專業“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構建中的普遍問題,提出構建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的一些思考,以期對會計專業的實踐創新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產教融合
會計是“國際化的商業語言”,雖然高等院校培養大量的會計人才,但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求職難度增加,有實習或工作經歷者簽約率較高。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縮小理論和實際的差距,會計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關鍵環節,這對會計實踐教學創新提出嚴峻挑戰。作為創新實踐教學重要舉措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能夠適應企業需求的高技術高技能的人才,讓大學生動起手來“學中做,做中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適應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戰略,解決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必要性
何謂“產教融合”就是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與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界限,使學校、教師及學生都融合產業,吸引更多教育資源,在培養人才促進就業同時促進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提高。
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作為企業核心部分的會計專業,在產教創新融合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操作難度較大。就業環境變化對會計人才提出新要求帶來新挑戰,同時也給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產業融合中教師是關鍵學校是保證,只有教師提高知識與技能才能帶動學生學習產教融合,才能滿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求,有助于會計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二、會計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重專業知識輕實踐能力培養
當前會計教學重視理論、忽視實踐的教學方法在會計教學中廣泛存在,重視會計專業素養,忽視職業素養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教授學生聽的模式為主,缺少實踐教學環節使得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也不夠透徹。人才培養過過程中知識體系陳舊,未很好的的將社會動向融入到人才培養中,缺少與企業的雙向溝通交流,導致培養質量出現偏差,不利于當前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
(二)“雙師型”師資隊伍不足,培訓機制不完善
“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是會計專業產教融合的重要指導力量,只有擁有相當數量的、專業素養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實現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但是當前在我國的會計專業教學環境中這種師資力量卻不容易形成。一方面在學校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往往是從學校畢業后就開始在學校從事理論教學工作,缺乏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具有實踐經驗的老會計又很少有人愿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學工作上,這就導致“雙師型”的師資隊伍不容易籌備。不少院校師資培訓不力、機制不全,缺乏整體規劃,尚未建立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培訓機制,有關各方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使培訓經費、時間安排、培訓基地、項目方案等方面受到困擾;相關考核激勵制度不完善,教師未獲得應有的成就感和滿意度。
(三)缺少校外實訓基地,產教融合無法深入開展
會計工作是一門專業性比較強的的課程,學生在校期間積累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經驗缺乏,到實習企業后,由于財務工作的特殊性,出于安全性考慮,企業一般不會直接讓學生接觸核心的財務資料,實習過程往往做得是比較表面淺顯的工作,只能做類似打雜的工作,無法在實踐中運用已學理論知識,最終導致實習效果不佳。另外在實習過程中,缺少專門的一對一拜師輔導機制,老會計對于新人的指導動力不足。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意愿和積極性不夠強烈使得實習質量不佳、產教融合的模式無法深入開展。
三、構建會計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
(一)明確會計實踐教學目標,建立企業與專業的對接機制
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式下,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從實踐出發,以培養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為主線,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未來成為專業的會計人員。會計實踐教學應樹立“分階段、分層次”的觀念,不同學歷模式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為更好適應工作崗位,建立會計專業與產業的對接機制,加強實踐教學的硬件配套。首先,課程設置根據經濟發展狀況,有針對地培養有專業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會計人才。其次,會計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以充分就業為目標,加強市場調研和對學生實習企業的調研,及時更新調整教學計劃以適應市場需求。最后,學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理論指導,使企業積極參與,實現資源共享。
(二)加強教師層面產教融合,利用“互聯網+”促進“雙師型”隊伍建設
教師是會計專業產教融的關鍵,教師不能只注重理論教學,為增強實踐經驗要多參加相關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前往畢業生單位實地調研,就畢業生反饋的問題及知識方面不足進行考察和反思,內化為課堂上理論與技能的傳遞。利用“互聯網+”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發展,通過“互聯網+”提高兼職教師教學技能,增強與學生課上課后互動交流,把實務操作流程通過網絡直播方式展現給大家,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更好的扎實理論學習,同時豐富實踐操作技能。
(三)構建遠程教學平臺,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加強校企合作
高校應與一些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加深對財務制度、成本核算方法、納稅申報等方面學習提供平臺,縮小學校教學和實際工作之間的差距,使學生零距離感受會計實踐操作過程,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在校外實踐同時建立企業與學校的遠程互動教學平臺,與企業達成教學協議,增強師生和企業互動,聘請企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會計可通過遠程教育平臺教授實踐操作技能,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更好的向學生傳遞理論和實踐知識,密切學校與企業的聯系,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薛寶志.顧培中.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專兼職教師隊伍融合[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2]張靜.創業教育下會計實踐創新教學探索[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6).
[3]蘭飛. 會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討——基于實習實踐視角[J]. 財政監督,2016,2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