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摘 要:小學教育者的任務與責任之一是能夠發現并引導小學生的創造潛能。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認知需求結合起來,通過巧妙且正確的引導,才能激勵和喚醒其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熱情,從而取得最佳的體育課堂效果。
關鍵詞:小學體育;有效引導;體育活動;參與
新課改推行數年,讓更多小學教育者對于教育之根本價值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當傳統的以教為主,以知識傳授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與新時期青少年認知需求之間產生越來越大的矛盾與沖突時,小學教育者們意識到了教育的價值在于喚醒每一個小學生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于內心的使命。而一旦孩子們明確了自己應該承擔怎樣的使命,就會從內心激發出無窮動力來實現目標。無數教育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人在成長過程中,“內生性”的驅動力比外部力量大很多,也更有效。所以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通過有效引導,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與創造潛能,比單純地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更重要。本文結合體育教學實踐,對小學體育教師的“引導之法”進行了詳細闡述。
一、有效引導之“目標引導”
英國文學家赫伯脫曾說過:“對于盲目的船而言,所有風向均是逆風。”這說明了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目標是多么重要。清晰可行的目標定位能重塑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并帶動生活方式的“質變”。對于小學生來說,在體育學習中一旦明確了目標,明確了自己應該做什么動作或者活動,為什么要這樣做之后,他們就不會再盲目前行,學習就會有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對于增強他們體育學習的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如在讓學生進行“韻律繩操”的體育練習時,就可以簡單明了地將該體育活動的目標告訴學生:一是要記住韻律繩操的特點以及動作方法;二是能夠順利完成分解動作,并連貫音樂一起練習;三是牢記蹲距式起跑方法與口令;四是能夠按口令完成起跑動作,并能夠迅速啟動。目標明確之后,學生就會關注老師的講解與示范,如每節操的準確度,下蹲時上肢與下肢應怎樣配合。為了幫助小學生盡快達到目標,老師要做好指導,如指導學生兩人一組用頂肩、頭頂等方法進行配合練習,從而使起跑后加速跑動作得到進一步改進;也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結組并進行模仿交流,一起解決那些看起來較難的動作;還可以通過游戲比賽的方法對蹲距式起跑要領進行理解等等。只要學生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明確了,就會非常配合老師組織的各項活動,也會在練習活動中積極表現自己。
二、有效引導之“任務引導”
“引導之法”的益處還在于能夠突出小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的目的是讓小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所謂自主學習,并不是單純地讓小學生完全獨立或者孤立起來,一個人盲目地學習。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明確自己需要獨立完成什么樣的任務,并用“問題”為引導,促進小學生的自主行為。問題引導的“功效”在于能激發小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并能夠在活動中讓他們時刻保持持續的學習動力。如在學習“排球正面下手發球”動作時,詢問學生:“如果讓你單手打球,雙手接球,保證球不落地,誰能做得到?”這樣的問題非常能夠激發起小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動作做完之后,仍舊提問:“老師剛才是要求你們將球打高,那現在打遠可不可以,如果用剛才你們的方法,能打遠嗎?”問題明確地引向了排球的打遠練習,顯然剛剛在練習中稍有落后的學生這次更加積極了。問題引導還能夠幫助小學生開拓新的思路,如在學習“前滾翻”動作時,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圓的球與方形的木塊在力的作用下,哪一個滾動起來更容易?”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學生會自然聯想到前滾翻大概的動作要領,再看老師的示范動作就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有效引導之“探究引導”
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不斷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小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入自主學習模式之后,問題必然會更多,這些問題應如何解決?怎樣消除?是直接幫他們解決掉,還是將正確答案先告訴他們?筆者認為通過老師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引導,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嘗試與探索發現知識的本質,總結寶貴的經驗更加重要。如在講到籃球的投擲技巧時,掌握這些技巧有一定難度,反復的機械練習只會讓小學生更加感到枯燥,那么此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他們平時進行的接力跑、加速跑、跳高等體育練習,或者是在進行丟沙包和扔紙飛機的游戲時,是不是有什么動作或者是技巧可以放在籃球運動中?有效引導學生去探究體育運動之間存在的關聯,并嘗試著總結這些經驗,他們不但會主動練習想證明自己的探究成果,還會主動將這些技巧合理應用于籃球動作中去,而這種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是支撐他們快樂體育的根源。
如果說傳統教育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成為最好的學生,那么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更關注如何讓孩子們成為最好的人。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那么教育方式應如何變革更需要重新認定和思考。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育者應花更多時間在對學生的引導上,通過引導來喚醒學生的智慧,點燃小學生心中那盞明亮的燈。
參考文獻:
何茵.探討小學體育教學中引導式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7(14).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