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若端
[摘 要]數學教學中,如何將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自主的學,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數學課堂改革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
[關鍵詞] 數學教學;指導;課堂改革
數學教學不僅要追求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更要著眼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中,我通過對學生課前、課內、課后等學習方法的指導,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課前預習指導
預習是學生自學的一種形式,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但是有好多學生意識不到預習的重要性,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沒有掌握最佳預習的方法與步驟,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即使個別同學短時出現較“理想”的“泡沫”成績,隨著知識容量的增加,知識加深,成績的“反彈”是必然現象。為了使學生知識學得扎實,我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并針對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逐步提出預習要求:1.閱讀課本上例題的分析、解答過程;2.根據例題要求嘗試模仿(如作圖、實驗等);3.選擇與例題相仿的題目嘗試練習;4.對不理解的知識進行分析,解答過程做記號;5.準備好新課所要用的學習用具和材料。例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這一節內容時,師生共同探討“能被2整除”的基礎上,可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預習課本,“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征是個位上是0、2、4、6、8,那么,能被5整除的數又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通過預習,得出“能被5整除的數個位上的數字是0和5”這一結論。通過這樣有目的的預習指導,一方面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想學”;另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技能、技巧,使學生“會學”。
二、課堂教學學習環節指導
1.指導學生提問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表明:激起學生的疑問,能使大腦由抑制轉為興奮,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作為一種“自我需要”,以“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為例,教師在教學例1時,注意示范提問教學生可以從①例題的特征;②運算順序;③部分積的定位;④計算結果等方面進行提問。在學習后面的例題時,四人小組討論試著根據上面幾種方法互相提問,共同學習。
在教學中,還要鼓勵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出兩類問題:①學會的問題提出來考同學;②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討論。互相提問,能使學生觸類旁通,強化思維的密度,增強思維的廣度。
2.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合作學習
我把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在課堂教學的某些環節,組織各小組學生在各自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過相互合作,互相幫助來共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在經過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后,要求前后排學生4人一組討論:⑴圖中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怎樣的關系?⑵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分別有怎樣的關系?經過這樣一番各抒己見的討論,學生弄清了相關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很快地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行相互合作討論解決問題,思想就比較集中,思維比較活躍,這樣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參與的意識,又提高了學生交往、合作的能力。
3.交給學生創造性的思考方法與學習方法
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作為教師就要樹立“不帶知識走進學生,而是帶著學生走進知識海洋”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知識的園地里有自主的選擇時空。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為了解決某一疑難問題而長時間連續思考,絞盡腦汁,卻一無所獲,由此影響后繼的學習,在學習上產生心理障礙,久而久之,怕做作業,怕教師提問,厭學情緒等現象會接踵出現。面對這些的學生現象,或針對個別同學的學習心態,我引導他們去打球、去聽音樂,盡情地放松后投入學習,有時使學習靈感伴隨而來。既能解決當前的疑難問題,也為后繼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課后指導
對于課外作業,我在選編習題時常采用配置兩個“題組”的辦法。一是A組題(基礎題),以數據簡單,運算不繁,仿照例題為原則,只要學生掌握了當堂學過的知識點和例題解法,就可以順利完成。這類題主要面對中下學生,使這些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解決,也能獲取成功的體驗。二是B組題(提高題),以數字較大,運算較繁,綜合性強為特點,借以達到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如A:①1.2×15+15×8.8②6.4×27+4.6×27-27 B:①(1.48×2+1.48+1.48)×2.5②0.8×7.25+0.8×1.75+80×0.01教師在布置練習時,把兩組題都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根據當堂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情況,靈活選擇題組,也可以兩組題交錯選擇,讓學生自由選做,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課后作業向全班學生開放,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只有多關注學生課前、課內、課后學情,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那么,面對全體學生提高教學質量才成為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