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
【摘要】關于利用社會學科中的圖片資源,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文章提出幾個正確的運用策略:以圖串文——借助圖片完善知識體系;以圖解惑——借助圖片突破重難點;以圖拓能——提高歷史探究能力;以圖激情——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提倡對圖片資源進行最佳的選擇組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講解,實現教學終極目標。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圖片資源;運用策略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成了學科教學改革的新熱點。新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索象于圖”,是古今學者治學讀史的方法。在《歷史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也應重視圖片資源的價值。
一、《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重用圖片資源的原因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初中學生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感性思維強烈,理性思維正在形成。心理學實驗曾證明:人類要表達清楚一個信息,通過語言描述需要28秒鐘,通過圖表資源只需9-12秒鐘。圖片資源可以憑其直觀的信息、真實的記錄在歷史社會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大大增強課堂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從教學現狀來看,圖片使用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三種誤區。一是只多不精,濫用圖畫。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圖片資料的呈現過多過雜,反而淡化了文本研讀,沖淡了自主學習,主題凸現不出來。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對較多圖片進行詳細的講解,應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選擇精品圖片。二是只懂羅列,有史無論。在歷史社會教學中要強調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內容形象化。有很多教師能充分利用圖片資料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但遺憾的是,課堂僅僅是文字和圖片的羅列而已,課堂“有史無論”。三是“重文輕圖”現象,圖片資源處于被輕視的狀態,即使應用也是一筆帶過。
再次,從核心素養培育和能力目標的達成需要角度來看,作為選拔考試的中考試卷,近幾年來圖文結合的試題分量明顯呈增長的趨勢。題目要求考生從所提供的圖表資料中獲取信息,提煉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進行分析和整合,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圖片資源正確運用的策略
選取典型又精華的圖片資源,把握圖片與論點之間的連接,挖掘圖片內在的精神等都成為優秀《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必備條件。
(一)以圖串文——借助圖片完善知識體系
教科書采用的是主題式編寫。這種編寫選擇的往往是對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強調歷史與現實社會的關聯,對具體細致的事件沒有詳細描述,這對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每課時一般有2-4幅圖片,這些圖片和文字相互照應,相互補充,通過圖片補敘事件,使歷史事件更為完整豐滿,形成知識結構,完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圖片資源,用一幅圖片創設情景從而解決一個問題到多個問題,一圖多用,或者用多幅圖片或比較,或遞進,或延伸,或綜合。如八年級下冊的《英國割占香港示意圖》,利用此圖我們可以系統梳理:英國在鴉片戰爭中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的史實;第二次鴉片戰爭通過《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的史實;19世紀末通過一系列租借條約,非法割占新界。這樣就能完整掌握教材分在三處敘述的英國割占香港的歷史事件。又如在九年級上學期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時,我們把《五四運動形勢圖》《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示意圖》《井岡山會師》《遵義會議會址》《紅軍長征三大主力會師合影》《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開國大典》這些用圖片連續展示來復習整理新民主主義史上的大事件,串聯知識脈絡,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漫漫長路,理解革命道路探索的艱辛執著,深刻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
(二)以圖解惑——借助圖片突破重難點
有效利用教材配置的圖片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圖片的內涵價值,突破學習重難點,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以“連接世界的新航路”的意義為例,利用八下《17至18世紀中期世界貿易和人口流動》一圖就可以有效解決本課重難點。首先在圖中找到世界貿易路線、人口流動路線,思考這些與新航路開辟的關系;其次比較東西方貿易物品的不同;再比較兩個不同時期貿易的不同點;然后分析17到18世紀人口流動的特點并思考其消極意義;最后總結三角貿易的罪惡,讓學生客觀分析新航路的意義。又如聚焦十三朝古都西安,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古都”之首。可以結合秦朝、西漢、隋朝、唐朝幾個重要王朝的疆域圖和中國地形圖,尋找原因,突破難點。以此類推,學生可以根據元明清三朝疆域圖和中國地形圖,課外自主探究北京成為千年帝都的原因。
(三)以圖拓能——借助圖片拓展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學科素質和探究意識、史論結合能力,是使用圖片資源的最高目標。
1.要鼓勵學生仔細識圖,培養歷史探究能力。只要堅持對圖片資源的運用,學生的地圖觀察力就會大大提高。“觀察是任何東西都取代不了的思維源泉。”圖片上隱含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第一步對渾然一體的圖片進行分解,大體上觀察“圖片中有什么”等;第二步將圖片上的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要挖掘和解讀圖片中的信息,明確圖片的內涵所在;第三步掌握觀察的技巧,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原則進行解讀。如指導學生觀察八上的《清明上河圖》,對商販、河流、馬車、橋梁等進行細致的觀察,挖掘圖片的主要內涵,從而得出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整體認識,同時深入理解作者表達的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培養歷史探究能力。
也可以根據歷史圖片,確定研究小課題,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并真正有所收獲。如研究性學習課題《圖說中國古代疆域版圖的變化》。
活動目標:
(1)收集整理有關歷史圖片、地圖等資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疆域版圖的變化;
(2)從不同角度組合歷史資源,采用分析、綜合、比較等方法,對中國疆域版圖的變化做出合理解釋;endprint
(3)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活動準備:
(1)根據班級人數分好研究小組;
(2)收集相關資料;
(3)整理相關資料,制成多媒體演示。
活動過程要求:
(1)將直觀生動的圖片和地圖與所涉及的事件、人物相結合,探究圖片和地圖后面的故事;
(2)生生、師生交流互動,達成共識。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拓寬了知識眼界,體驗了合作探究的快樂,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
2.要引導學生認真比圖,提高史論結合能力 。認真比圖是指通過對圖片的比較、分析、綜合,尋找到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縱向比較,也可以橫向比較,發現異同點,再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層次解讀圖片,發現導致異同的原因,即更具深意的內涵。如結合《秦長城圖》和《明長城圖》能夠發現長城歷史發展的痕跡,亦能夠根據長城的變遷史了解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疆域和邊疆管理制度等發展變化的軌跡,在比較中讓學生形成對歷史的完整認識,提高史論結合能力。又如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革命的學習,指導學生對《克倫威爾率議會軍作戰》《華盛頓率軍渡河》《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三幅圖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能夠領會三個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異同點,結合時代背景對當時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進行思考,進一步認識重要歷史人物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不同歷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四)以圖激情——借助圖片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家國情懷、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責任擔當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歷史與社會》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我們要將人的道德素養置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圖片資源,實現以圖激情的目的。
首先要精心選擇內容豐富深刻的圖片,其次設計啟情點和引導步驟,再次要以情促思,立德樹人。如學習五四運動,讓學生從圖中尋找原因(三個口號里),感受五四運動火熱的愛國情懷(從參加者身份和人數分析),理解運動性質(根據口號理解),讓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走進學生的心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又如學漢唐文化佛教的傳播時,讓學生仔細觀察《玄奘圖》《甘肅榆林石窟壁畫》和《鑒真像》圖片,配合講解讓學生了解玄奘和鑒真兩位高僧為佛教做出的貢獻,然后讓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異同點。學生們茅塞頓開的同時,興致勃勃地討論起《大唐西域記》和《西游記》的關系。在學習輝煌燦爛的漢唐文化中,濃厚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新課程改革進行激烈的今天,強調圖片資源的意義價值和使用策略,并不是否定其他課程資源的價值意義,也不意味著要對所有的圖片資源加以分析利用,而是倡導對圖片資源進行最佳的選擇、最默契的組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進行最經典的講解,實現最高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歷史與社會》課堂變得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夏陳偉.釋文·解惑·探究——圖冊在歷史與社會課程實施中的運用舉隅[M].杭州:浙江教學月刊社,2017.
[2]鄔蓮芝.活用圖片資源 創設魅力課堂[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5(05):151-152.
[3]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