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于姝燕+王建華
【摘要】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將傳統講授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相結合,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中的內化環節,使學生對講授內容吸收之后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從而實現講授法和討論法兩大教學模式的整合,調動了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研究熱情,培養了研究能力,是當前研究生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關鍵詞】對分課堂;研究生教育;立體化學
一、研究生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研究生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研究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出現信息的傳遞與接收相關性失衡的現象。教學方式單一,大部分研究生課程以講授法為主。這種教學嚴謹、封閉,主要以確定性知識和預設性內容的授受為核心目的,是引導研究生系統獲得專業領域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在講授式教學中,缺乏自主性、研究性、交互性、開放性和實踐性,導致研究生參與性不強,教學效果較差,從而使得科研素養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
討論式教學也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具有探究、研討、合作的性質。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師生間融洽地交流,相互配合,能夠激發研究生的研究熱情。但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師生討論,系統講授過少,討論的重點、難點及深度、廣度等難以掌控,問題導向過于隨意化,不利于全面深入掌握學科知識。同時,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如果沒有教師的事先講授,要進行互動是不可想象的。
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學內容再先進,沒有科學的教學方法,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提升研究生的課堂質量,實現研究生理論學習與科研訓練的整合,就必須改革目前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對分課堂的概念及優勢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及復旦大學教授張學新提出來的,通過將傳統講授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相結合,有效避免了講授法的一些缺陷,增大了討論式教學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的比重。該模式在形式上是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 一半留給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實質上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中的內化環節,使學生對講授內容吸收之后,有備而來地參與討論,從而實現了講授法和討論法兩大教學模式的整合。
對分課堂是一種有效解決研究生課堂教學難題,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研究生已具有獨立思考和明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在授課環節,教師通過單向講授,介紹教學內容的框架、重點和難點,不覆蓋細節;研究生會在下一課前認真準備和理解相關的材料,把握學科前沿,開展討論,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對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
二、立體化學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
(一)立體化學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的現狀
立體化學是醫藥類研究生高等有機化學課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是研究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包括構型和構象)及其對化合物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影響。近年來,立體化學在合成有機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醫藥學研究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研究生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但研究生理論課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學中學生接受較為困難,缺乏學習積極性,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時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因此,改變傳統課堂模式對解決立體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二)優化立體化學教學策略
對分課堂主要針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革,教師不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僅是改變教學流程,無須經費、設備投入,具有很強的經濟適用性。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在時間上隔開,讓學生在課后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需求,在適合自己的時間,以最適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和吸收。學生準備充分后再進入課堂討論,分享自己的體會、收獲和困惑,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對于研究生立體化學課程而言,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從中介入了理論學習與科研訓練兩項教學任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內化吸收學科知識的同時,將教學重點、難點與自己的研究課題、研究方向以及學術前沿問題結合起來。
三、對分課堂在立體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立體化學和有機化學的歷史幾乎同樣久遠,而且關系密切,是醫藥類研究生的基礎課程。課程本身具備系統性與完整性,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同,導致學生對該課程有特定的學習要求。因此,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研究方向進行個性化教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正確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結構要求,為學生更深入地結合自身研究課題提供空間,同時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解決了立體化學在研究生階段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一)對分課堂在立體化學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細節
實施步驟:立體化學課程理論課時為20學時。每周4學時,每學時45分鐘。按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根據研究生人數設立4個學習小組,每組3~4人,每周前2學時由教師講授課程知識概念、框架以及重點和難點,講授完成后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結合課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中心議題并科學合理地選擇相關的書籍、文獻資料供學生課后查閱,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吸收、內化,并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學習文獻資料,為下次課堂分組討論做充分準備。每周后2學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交流討論,每組由一名學生進行講解,組內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其他小組可在發言后提出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對每一組的發言給出啟發性的指導。
實施過程。首次上課時,教師將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安排發給研究生,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安排。根據立體化學課程學時安排,上課時間為五周,所以把教學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立體化學基礎,第二部分為構型和構型聯系,第三部分為外消旋體及其解析,第四部分為構象和構象分析,第五部分為不對稱合成。每周前2學時,教師講授每一部分的知識概念、框架以及重點和難點,由教師選擇中心議題,各組學生結合研究方向及研究課題確定議題,課后查閱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并做好讀書筆記以備交流討論。每周后2學時,學生圍繞重要概念,重點、難點解析,相關的研究進展,文獻資料中得到的啟發等進行交流討論,分享見解。每組討論時間為10~15分鐘,剩余時間其他小組可提出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提出討論內容中存在的科學技術性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準備并參與討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大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endprint
(二)研究生立體化學課程對分課堂教學評價
從研究生的角度出發,在對分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增強,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研究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自主安排學習,有針對性地閱讀一些自己課上不懂的或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相關書籍與資料,再帶著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與教師、同學交流并共同化解存在的問題。在對分課堂的理念下,學生從被動、單一、枯燥的課堂走向開放、主動、自由的課堂,多維度地探究與剖析相關的學術問題,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強化了學習欲望,培養了探究能力與科研精神。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的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但如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及時、全面地了解研究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也會被推著前進和提升,角色也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引導者,在減少不必要的體力勞作、消解課堂單調性的同時,增強了教學的層次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合理解決了當前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理論講授與科研訓練相脫節的問題。
對于研究生課堂教學,對分課堂建立了一種新的課堂文化。過去的課堂展現的是教師一個人的精彩,如今更多的是讓學生展示精彩,教師和學生是合作者,學生有了自己的權利,課堂變得更加民主和平等;對分課堂帶給了師生真正的互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尊重、合作、共贏、集體等不再是抽象而空洞的概念,而是鮮活、深刻、清晰的體驗。對分課堂的出現,重新定義了課堂,也重新定義了師生關系,將知識學習轉向能力培養,是教育觀念上的重大轉變,是研究生教育實現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希望為研究生教育揭開嶄新的一頁。
四、結語
在研究生立體化學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講授式與討論式教學的優勢,對課堂時間做出合理的分配,體現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利分享和責任共擔,促使研究生反思學習的過程與體驗,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科研熱情,培養了科研能力,也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實現了師生、生生的合作共贏,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浩彬.對分課堂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老區建設,2017(02):75-77.
[2]鄢平牡.淺析當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理論,2013(30):216-217.
[3]陸大雷,陸衛平.研究生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4(29):141,143.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05):5-10.
[5]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03):116-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