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病案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相結合,理實一體教學,突出職業能力培養主線。依據臨床真實情景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方式創新,突出學習者主體作用,靈活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者的興趣。
關鍵詞:休克;教學設計;病理學
一、 病理學課程定位
病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核心課程,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修課,開設在一年級第二學期,共計54學時。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護理專業課程的橋梁課。
“休克”是臨床內、外、婦、兒中一個常見的全身病理過程,同時也是護士資格考試大綱中涉及的重要考點。通過該任務的學習,能為護理專業后續課程學習做好知識鋪墊與銜接,并能為今后在護理工作崗位中及時、準確判定患者是否發生休克打下基礎。
二、 休克教學設計
按照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以崗位核心技能訓練為主線;遵循“病案引領,任務驅動”的原則,以真實工作任務與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整個教學設計思路包括確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設計、教學評估四個方面。
1. 確立教學目標
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護理專業《病理學》課程標準,結合護理崗位需求,緊扣護士資格考試大綱,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休克的本質、發展過程及其特點;具備休克的病因分類;能做到休克的病理臨床聯系。
(2)能力目標。能在今后護理工作崗位中及時、準確判斷患者有無發生休克,以便患者能得到及時救治;能對發生休克的病人進行健康指導。
(3)素質目標。學會觀察患者、判斷病情發展,體會患者病痛所在,引導學生關注健康,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書籍等工具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2. 教學內容
(1)教材及內容的選取
教材選用全國衛生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唐忠輝、陳秀嬌主編,該教材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圖文并茂,并且內容上增加了案例分析,有利于職業能力的培養。本次課程內容休克,主要講解休克的本質、分類、各期微循環特點及其病理臨床聯系。知識拓展:休克的防治原則。
(2)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是休克的本質、分類、各期微循環特點及其臨床表現;難點為休克的發展過程。通過聯系案例及動畫,將枯燥的知識進行實際運用,以突破難點。
(3)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了人體解剖學,基礎薄弱,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缺乏對問題深入思考的能力及對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 教學實施設計
任務驅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教學模式。它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新知識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把教學內容蘊涵在每個任務中,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輕松主動地掌握新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本次教學實施通過病案驅動,實現提出任務→分析任務→解決任務→拓展任務來進行。
(1)教學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病例討論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輔以啟發誘導、對比分析、動畫模擬、相片展示、學生講解、情境模擬實踐崗位核心技能訓練等具體方法。
(2)教學實施步驟
①課前下達工作任務,利用字典查找shock的本意;把本次內容所需用到的六個與休克有關的病案通過QQ“作業”功能下發給全班同學,將全班同學分為6個組,每組10人左右。按照學習小組使用教材、參考書、網絡資源(如慕課、病理學園地)等,分析討論,做好匯報材料。
②課堂病案引領,任務驅動
新課導入由已學習的呼吸系統疾病案例(大葉性肺炎)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休克”。
請同學回答shock這一單詞在字典中的原意,引導出人類對休克這一疾病理解的發展過程,最終得出休克的概念,并對本概念進行歸納得出休克本質:微循環灌流量嚴重不足。
采用六個與休克有關的病案引申出相關理論知識點:
任務驅動(一):通過對六個病案的分析,找出導致休克發生的原因有哪些?理論知識:休克的病因分類,最后教師點評歸納總結。
任務驅動(二):通過已找出可能導致休克的病因,歸納出有幾種可以引起休克發生的環節?理論知識:休克按始動環節分類,最后教師點評歸納總結。
任務驅動(三):通過對六個病案的分析,找出休克發生后可以有哪些病理變化?理論知識:休克經典的臨床表現,最后教師點評歸納總結。
情境模擬實踐崗位核心技能訓練:根據歸納得出的休克經典臨床表現,讓六組學生(2人)分別進行表演,使學生能更加深刻的體會當考慮患者發生休克時應注意觀察的六項內容。
(4)過渡:回顧休克的本質,根據微循環模式圖復習微循環知識:七個組成、三個交通、兩種調節。將兩種調節簡單概括為兒茶酚胺等物質使微循環平滑肌收縮;而組安、酸性物質則可使微循環平滑肌舒張。并以教室為例,把教室看成微循環。教室前、后門分別為微動脈、微靜脈,同學坐的每排座位為毛細血管網,描述正常人體微循環的運行。
(5)教師引導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發生機制
①利用課間十分鐘請同學看第2節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發病機制,看完后分組討論休克的發展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的發生機制、灌流特點及其有什么樣的臨床表現。
②請幾位同學上臺講述討論的結果。
③根據同學講述的結果判斷學生對本章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并通過列表的形式對休克的分期;各期發病機制、灌流特點及臨床表現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教學。
(6)課堂小結:進行課后歸納總結,以提綱的形式帶領學生回顧本章所學的所有知識。并提問個別同學,查看學習情況。
4. 教學評估通過課后作業,對教學進行評估。①用思維導圖對該節內容進行小結;②病案分析測試。
三、 教學反思
本次課程采用病案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相結合,理實一體教學,即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崗位核心技能的訓練為主線。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實施者,而老師通過采用病案討論起到的是啟發引導、把控課堂走向、指導學生的作用,完全打破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將課程內容更好的、更充分的理解吸收。
參考文獻:
[1]鄭健英.計算機應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效果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0):99-100.
作者簡介:何俊,貴州省貴陽市,貴陽護理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