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麗
【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文本細讀”為核心理念設計有效的課程方案,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借助“講、評、問、考”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評判標準和價值立場。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 ?文本細讀 ?探究式教學 ?文學鑒賞能力
【基金項目】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2017J09)。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236-02
“全民閱讀”的制度性提倡和應用型人才的匱乏,給隸屬文學鑒賞課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提供了新的契機。然而,由于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和電子讀物的卷帙浩繁,“淺閱讀”現象普遍存在。加之中學時代讀后感式的文學鑒賞模式,文學與人生的膚淺認知,使得勵志性的“雞湯文”大行其道。審美的貧乏和思維的惰性已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學生,又缺乏必要的工具理性,使之成為被手機奴役的人。如此一來,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廣電專業①的教學為例,探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改革的有效路徑。
一、文本細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作為我國高等院校文科專業的主干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對象基本上是大一新生,理論基礎薄弱。且作品選課程一般排在文學史課程之前,學生面對的只是孤立的文本。因此,“文本細讀”作為文學類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應和著學界“重建文本細讀批評”的呼聲,但效果并不樂觀。其重要原因在于“讀”和“講”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容易淹沒在老師的理論解析中,“機械趨同”和“群體思維”依然存在于我們的課堂。
鑒于此,本人調整授課思路,設計如下教學方案:“學生閱讀文本、反饋問題——二次備課——課堂研討——深度解析并答疑”。在講課之前,要求學生細讀文本,反饋問題,由班長收集于授課前一日發給我,便于我尋找學生的“關注點”和“障礙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備課,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以便課堂研討和答疑解惑。
在具體的實踐中,“文本解讀”需要注意三個問題。(1)正確對待“文本”。“文本”是開放的,而非靜止的。同時,它需要被發現,被照亮,需要讀者通過自己的批評和闡釋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2)閱讀主體“我”的在場,拒絕人云亦云。(3)要敢于質疑,帶著問題意識,尋找文本的裂隙,合理“誤讀”。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講教學過程視為文本解讀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 過程,將創造性解讀的權利交給學生,注重學生閱讀思考過程中的自我體驗和獨特感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學寫作能力。
有了深度的文本觸摸,就能夠為理論的引導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以先鋒小說的講授為例。眾所周知,先鋒文學的閱讀障礙就在于它與讀者群體的隔膜,學生普遍反映“讀不懂”。在這種情況下,文本細讀的優越性就體現了出來。通過細讀,慣于故事性閱讀的學生自然會發現與現實邏輯不同的地方,對此加以質疑,就可以基本掌握先鋒文學的部分特質。譬如說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同學們提交上來的問題集中在三個:“旅店”究竟象征著什么?為什么遍體鱗傷的汽車能夠成為“我”心中的旅店?司機的舉動為何如此反常?“反邏輯”、“暴力”、“血腥”,其實已經接近余華先鋒小說的基本特質。我再適時地拋出“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概念,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與余華、殘雪、馬原的作品加以對比,發掘其不同。最后,再針對“不懂”的審美體驗,探究先鋒文學的缺陷及轉向的原因。理論概念的熟知與文學鑒賞方法的習得就不會顯得那么突兀,學生望而生畏的心理也會逐漸消除。
二、探究式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主要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問題”展開討論,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相比,探究式教學突出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引領與引導;與注入式教學相比,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思考、理解與領悟;與單一式教學相比,探究式教學綜合了問題教學法、個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長處,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文學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對學生的啟智作用。”[1]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探究式教學”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1)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2)創設情境,聚焦有效問題;(3)教師要適時引導。緣于課堂設計方案的前期準備,聚焦有效問題,確定每堂課要討論的主題,并不難做到。難就難在“討論的有效性”和“引導時機的把握”,“冷場”、“神游”、“漫無中心”的情況都可能碰到。因此,在時間分配上,我基本上采取1:1的比例,第一堂課給學生分組討論,第二節課由我解析并答疑。在分組上,以宿舍為單位,盡量避免因不熟悉而產生的沉默,并鼓勵觀點的碰撞。
在此,以汪曾祺《受戒》的授課過程為例。同學們集中反映的問題是“名為受戒實則破戒,‘名不副實”,比例竟然高達67%,遠遠超過了對“小說結構”的質疑的比例。鑒于此,我從“小說的邏輯”和“小說觀”這兩個角度分別提出兩個問題:“和尚破戒卻很正常的邏輯支撐點是什么”、“《受戒》與傳統的小說有何區別”?學生的討論就有的放矢,找出“習俗”、“民間倫理”、“人性”等答案。至于“小說觀”的問題,同學們認為小說講究 “故事性”,情節的演變過程,但《受戒》都沒有,其風俗畫占了相當的比重,而且很“散”。在第二堂課的總結與引導過程中,我結合《受戒》的教學目標,將學生關注的焦點從小說的內容轉向小說的藝術性和審美性上面,在史學的視野中探討《受戒》的“異質性”。同時,我也兼顧學生的心理,借用PPT呈現《受戒》問世時文壇的爭議,回到文學現場,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文學鑒賞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的評價標準
作為文學鑒賞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評價的標準自然是鑒賞能力。主要體現在“講”、“評”、“問”、“考”四個方面。
“講”:即登臺講課。以8人次為單位,分工協作,制作課件,并登臺試講。從第九周(共十八周)開始,我選取《煩惱人生》、《回答》、《相信未來》、《獨白》、《融入野地》五篇作品讓學生自主講課。起初,學生的講課仍然采取的是“作家簡介——內容概要——藝術特色”的方式,10分鐘不到就已全部結束。“閱讀主體的缺席”和“照本宣科式的讀課件”成了通病。這種現象到了《獨白》和《融入野地》時有所好轉,特別是后者。學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材料的搜集,文本細部的解析,均讓人耳目一新。
“評”:即文學賞析。學生每個月寫一篇讀書報告,難度成階梯式增長。第一月要求推薦一部文學經典作品并闡釋其推薦理由。該作業比較靈活,其目的在于摸底,看看學生的閱讀水平到底怎么樣?據統計,推薦書目主要集中于四部作品:路遙《平凡的世界》(30%),余華《活著》(20%),老舍《駱駝祥子》(10%),沈從文《邊城》(10%)。暴露出學生閱讀面狹窄,閱讀能力較差等問題;第二個月,我對書目的要求是教材以外的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行文需直奔主題,包涵三個部分:這本書寫的是什么?什么地方寫得最好?這本書有什么缺點?從收上來的作業來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囿于作家的“創作談”,缺乏敢于質疑的勇氣;第三個月的作業是賞析賈平凹新作《山本》,要求體現我所提及的文學鑒賞三層次(文本細讀、知人論世、文學史視野)。這次作業顯示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已有很大提升,也發現了不少令人驚喜的觀點,比如有同學對賈平凹冗長的敘事產生質疑,也有同學將《山本》和《白鹿原》進行對讀,提出里面巧奪風水地等神秘因素以及歷史敘事的異同之處。
“問”:即問卷調查。參照布魯克菲爾德《關鍵事件調查問卷》的五項內容[2],本人設計相關問卷,尋找課堂教學中“最有趣”、“最有益”、“最困惑”的環節,在調查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是否提高的同時,敦促自己不斷調整教改思路,推進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
“考”:即課程考核。提高平時成績比重,由原來的30%提至40%,并在期末考試時加大文學鑒賞試題的比重,直接選取教材沒有的經典篇目加以賞析,并加大其分值(提升至40分)。
不言而喻,“文本細讀”、“探究式教學”及“評估體系”對于現當代文學專業的教師來講,并不陌生,只不過如何將“閱讀的藝術”和“教學的藝術”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應用能力,則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
注:
①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屬二級學院,學生基礎普遍較弱。本人今年所教的17級廣電專業,共有兩個班級,171班有41人,172班有40人,采取分班教學。論文中的個案舉隅均出自這兩個班級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楊軍.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探究式教學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2014(5):94.
[2][美]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批判性思維教與學[M].鈕躍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