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際交往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會化的起點,是將來在社會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本文論述了通過在語文教學中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滲透傳統文化,規范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來提升中職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人際交往;口語交際;合作;傳統文化
人際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網絡關系以及人們所擔當的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發展也無從談起。
人際關系是職業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對公司企業的職業人士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條件。如今的中職畢業生,絕大部分在家嬌生慣養,剛從學校里出來,自我意識較強,來到社會錯綜復雜的大環境里,更應在人際關系上調整好自己的坐標。
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人際交往與青少年同樣是密不可分的,是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貫穿生命的始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會化的起點,是將來在社會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
職業技術學校雖然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但是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如果缺乏這方面的才能,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作為中職學校的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筆者在中職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十多年了,在這十多年中,筆者發現,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中考成績不好才入讀中職的,到學校后,會呈現兩個極端,要不就是產生自卑的心理,不敢與人交流;要不就是自暴自棄,行為很不規范。針對這兩個情況,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慢慢地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
一、 在教學中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要想學生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基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首先,創設民主和諧的問題探究情境,鼓勵學生開口說話。
對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就必須先讓他們開口說話,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下,那些平時不敢開口的學生才敢嘗試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對教師的發問樂于思考,并能夠各抒己見,在積極的思維中進行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活動大大增加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過去的單向度交往方式為多向度交往方式,師生關系更加親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教學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課堂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教師必須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這45分鐘。除認真落實口語交際課外,教師在傳授課本知識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多提供鍛煉的機會,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多讀。然后多講,變學生的不敢講為想講,并能講好。在課堂教學中,先強化初讀,用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力求讀進去,讀正確,讀流利。讓學生充分去讀,自己去觸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自己的誦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即所謂“扣讀導悟,讀中見悟”。這時再開講,學生就有了自己的閱讀體驗,有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悟。久而久之,長期訓練下去,就會形成對語言的敏感性,這為學生開口說話奠定了基礎。
學生形成了較好的語感,就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調動學生開口說話了。每一個班級,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有一個講的訓練步驟:首先,激發興趣,因為沒有興趣,要學生開口就很難,可由講課本里的故事,用書本語言回答問題開始,要求講通順,講完整,以鼓勵為主;其次,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教師可以先講,然后讓學生模仿,讓學生先在心中打好腹稿,或者列一提綱以結合講述,要求用詞準確,教師可予以一定的幫助;最后,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講,進行發散思維,遷移訓練,開展即席演講。課堂自由討論,也是一種極好的教學方法。近代教育家吳玉章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善于提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自由討論、自由辯論、自由爭論。只有這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才會逐步提高。
再次,注重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消除自卑心理,提升與人交流的能力。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全班同學按照就近原則,與自己周圍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互助小組,每組人數不超過六人,各組取一個名字并選出一位組長。以后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筆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是都由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而是嘗試著引導各小組成員一起探究:一起發現課文中的問題,然后一起解決問題。接著讓各小組陳述自己小組所發現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再把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幫助解決,最后是教師做一個總結評價。在評價時,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對于學生在閱讀時出現的錯誤的思想,能夠及時加以糾正,把學生引上“正途”。
通過這種方式,有些學生從剛開始不敢開口說話,到主動發表意見;有些學生從剛開始的說話不流利到發表意見準確流暢。這樣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就需要與其他同學交流,為了達到成果最大化,有些比較自私的學生也會迫于小組壓力,慢慢地犧牲個人的利益,這樣,逐漸養成了團隊精神。同時,讓學生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也能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也能使他們在與人交流時能夠采用恰當的語言。
二、 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規范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際關系。中國的“亞圣”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使用了“交際”一詞,當有人向他請教待人處事的準則、態度時,他認為“應當恭敬謙虛一點”。這種倫理思想,至今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仍有很強的規范性。所以,應該讓學生明白在與人交往中如何注意一些禮儀。要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就必須在日常教學與班級管理中利用適當的時機滲透進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endprint
首先,借助文言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文言文負載著傳統文化信息,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讓學生深刻體會并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只有具備了美德,在交際中才能夠給人留下好印象,才有繼續交往下去的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留心,就能夠找到契機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比如在教授《勸學》《師說》時,抓住古人勤學、尊師的美德,結合中職生的現狀,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的心中,趁機對他們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在講授《詩經》時,引入《詩經》中《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來就是非常重視禮節的,古人甚至唱出了“無禮之人何不快死”的詩句,雖然現代社會的人已經逐漸接受了西方文明,思想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但是在中國,儒家思想還是占主導地位的,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注重禮節,很快就會被人唾棄。
還有,在復習《陳太丘與友期》時,又從反面教育學生與人交往“應守信而重禮”,否則將會被七歲頑童所不齒。像這些簡短的故事,語言質樸,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教師不須一言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愛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學生能夠自然感知著是非曲直,接受了在交際中最重要的是講誠信。通過文言文教學,讓中華傳統文化深入學生的心,以后與人交往的時候或多或少會以此約束自己。
其次,引導學生重視古詩詞學習,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并且在與人交往時如果能夠做到文質彬彬,用語得體,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我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飛信或者是QQ群等途徑加強對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指導,比如每周通過飛信給學生發送3~5首詩歌,在課堂教學時利用一點時間讓學生講講對這些詩歌的理解,每個月選定時間舉辦一次古詩詞朗誦比賽,看誰積累得最多,對朗誦得好的,積累多的發獎品給予鼓勵,或者通過QQ群與學生交流某些詩詞、名言的意思。通過這些方式,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寫作或者是與人交流時,都能夠運用一些詩詞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內容,使語言更加生動。
總之,作為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努力創設條件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立足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梁榮照.《口語交際的內涵及其練習》《教育實踐和探究》,2002(5).
[2]趙淑庚.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J].語文學刊,2010(4).
[3]張曉丹.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語文報(教師版),總第179期.
[4]何雅麗.《淺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祖國傳統文化》.
[5]李紅.《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新課程學習》,2010,3.
作者簡介:
陳奕宋,廣東省汕頭市,汕頭市潮陽區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