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越來越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數學本身非常具有邏輯性,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學會用創新思維來解決遇到的難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學生自身情況,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現狀;培養措施
什么叫創新思維?就是在面對問題時,不受傳統思維定式的限制和從眾心理的影響,尋找出一種全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鍛煉具有很重要的幫助作用。而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階段,教師應該采取必要措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 傳統思維定式造成的偏見
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學生往往受到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一味地采取固有的思維模式去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對于虛假信息的甄別不到位,也不注重問題所處的外部環境,這種不知變通的思維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進步。
(二) 從眾心理的干預
課堂上幾乎每天都會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對于自己心里的答案不夠堅定,往往當其他學生帶頭說出他們的答案時,很多學生不自覺地保持附和,這種隨大流的從眾心理最大的壞處就是扼殺了學生的新觀點。
(三) 陳舊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氛圍死板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仍舊采取老舊的填鴨式教學,不考慮學生的思想狀況,只考慮自己的單方面灌輸,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壓抑,進一步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措施
(一) 通過實踐教學,激發創新思維
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這個教學情境指的就是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境。小學數學是一個接受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每一個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可塑性是最高的,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只灌輸生硬、死板的理論知識,而是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發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且嘗試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舉例來說,在教學生認識多面體和球體等幾何體的過程中,不能死板地照著教材上的定義進行講解,說多面體有多少個面多少條邊,判定的規則有哪些等等,這種過于抽象化的概念解釋很難讓學生記住,更別提理解了。正確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安排一節動手實踐課,讓學生提前從家里帶幾個土豆,在課堂上自己動手切割出不同形式的多面體。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既能加深理解課本里的定義,又能在動手過程中積累不同的切割方式,從而打破思維限制。
(二) 訓練語言表達,促進創新思維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手過千遍不如口述一遍,很多學習上的知識點都是在口頭表述的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解記憶的。思維是可以通過語言來陳述的,創新思維更加需要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此重視。小學生在做題時總愛自言自語,其實這是很符合思維規律的,因為暢通的思緒就是要表達出來。所以教師不要禁止學生邊做邊說,還要引導他們在課堂上通過問答的方式與老師溝通,大膽舉手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既能鞏固知識,又能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為創新思維的養成做好鋪墊。
(三) 學會合作,活躍創新思維
合作學習的能力是每一個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尤其是小學階段,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與人合作學習的觀念。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對于同一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將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與同學進行交流,彼此間互相啟發,得到的結果就是創新思維能力的日益強化。舉例來說,教師在給出一個數學問題時,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各自用不同的算法來解決該問題。雖然最后的結果都一樣,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思維上擦出了火花,很多靈光一閃的解題思路不斷浮現,長此以往有助于思維的創新。
(四) 提倡求同存異,培養獨創思維
很多學生缺乏創新思維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對于一個問題不敢給出有別于常理的解決觀點,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只想著求同,卻不敢存異。思維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并沒有一條固定的標準路徑,因此在思考過程當中一定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這也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佳表現。舉個例子:有6框蘋果,每框30個,吃掉了4框,還剩多少個蘋果?大部分小學生第一反應是6×30-4×30,此時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最終得出30×(6-4),這就引導出學生提前接觸到分配律的概念。可見,求同存異也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 總結
小學數學教學是塑造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可塑性很強,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啟發和引導,將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導學生學會合作,倡導求同存異,如此一來便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春建.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1).
[2]楊榮.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研究[J].學周刊,2017(03).
作者簡介:
張小莉,四川省廣元市,四川省廣元市零八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