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奎曉嵐 田稷
【摘要】文章對歸因理論進行了論述, 并指出了歸因理論在教育學生、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歸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歸因理論 大學英語教學 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099-02
歸因理論是解釋人的活動成功與失敗原因的動機理論,通過改變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F 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次提出歸因理論。海德認為,行為原因基本可以分為兩種:內因和外因。內因是傾向性的、個人的原因,如能力、努力、態度、品質、動機等;外因是情境的、環境的原因,如運氣、任務難易等。美國心理學家韋納(BernardWeiner.1971.1979) 發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他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是否盡力而為;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態,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而在這六個因素之中,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解釋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并將這四種主要原因分成控制點、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其中自身能力和努力程度是屬于描述個人特征的內在原因,而難度和運氣是表示外在環境的外在原因。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于運氣不佳,那么以后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不甘于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認為努力與成就沒有多大關系。他們把失敗歸因于其他因素,特別是歸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則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結果,如任務難度不大、正好碰上運氣等等。歸因理論特別強調成就的獲得有賴于對過去工作是成功還是失敗的不同歸因。如果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會增強今后努力行為的堅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與失敗歸因于能力太低、任務太重這些原因,就會降低自身努力行為的堅持性。運氣或機遇是不穩定的外部因素,過分地歸因于這一因素會使人產生“守株待免”的堅持行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為的。總之,只有將失敗的原因歸因于內外部的不穩定因素時,即努力的程度不夠和運氣不好時,才能使行為人進一步堅持原行為。
同樣,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將成功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因素,如能力,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增強期望水平,激發學習動機,從而強化為成功的行為結果。因為能力是個體內部的穩定因素,由能力所獲得的成功使學生更具有優越感和自豪感,因而這種歸因會帶來一系列的積極效應。反之,如果學生將失敗歸因于能力,他就會確信不論自己如何努力都不會取得能力之外的成就,從而引發消極情感,降低期望水平,削弱學習動力。若將成功歸因于外部的、不穩定的因素,如運氣,就會使學生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成功只是偶然,難以產生由成功所引發的積極情感及較高期望;若將失敗歸因于運氣,則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和期望水平不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以下是兩種常見的歸因模式:
積極的歸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增強對成功的期望→更努力追求更高的學習目標
失敗→缺乏努力→內疚→相對高的對成功的期望→堅持追求學習目標。
消極的歸因模式:
失敗→缺乏能力→羞愧、無能感、沮喪→降低對成功的期望→逃避學習任務
成功→運氣→不在乎→很少增強對成功的期望→對學習任務不感興趣。
歸因理論對現代教育教學具有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尤其是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具有借鑒意義。它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根據學生行為及其結果推斷出個體的穩定心理特征和個體差異,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其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效果產生一定的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運用適當的歸因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引導其將成功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因素(如能力),將失敗歸因于外部的、不穩定的因素(如運氣)。這種積極的歸因傾向有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情感,不斷改善自己,從而取得優異的成績。尤其在大學英語方面,本身就存在課時少,任務重的特點,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情感,很容易在后續的學習中選擇放棄。
教師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克服失敗歸因中的能力歸因傾向。
有的同學將考試成績不理想歸因于學習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能力等內在原因,會在無形中對他們的自尊產生消極影響。為了改變這種消極歸因傾向,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盡量找到可以改進的因素,增強自我期望。例如:讓全體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去閱讀一篇短文,并給出正確的閱讀方法或技巧(掃讀、查讀,根據上下文猜生詞、通過形容詞副詞的使用推測作者的觀點態度等)。通過回答問題,使每個學生認識到只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大家都可以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2.充分發揮努力歸因的積極作用。
無論考試結果成敗,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使學生有更強烈的內心感受。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努力歸因,以充分發揮努力歸因的積極作用。對于缺乏自信的同學,教師可以在每次測驗后,從不同角度找到其進步所在,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從而堅定其繼續努力的步伐。
3.客觀地認識失敗歸因中的難度歸因傾向。
當學生把考試失敗歸因于任務難度大這種外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時,會產生兩種心理傾向:或者認為英語學習本身太困難,即使非常努力也不會有所改進;或者把過多的希望寄托在老師的講解上。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注意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樣學生在逐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努力后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不會因為難度太大而放棄日積月累的學習。
4.避免成敗歸因中的運氣歸因傾向。
無論考試成敗,運氣歸因的實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造成的。因此,可以通過把每一位學生的成績做成折線統計圖的形式,使大家清楚地看到平時堅持不懈努力的人,他的成績在不斷提高,哪怕這種進步是很微乎其微的。這樣對那些依靠運氣的學生會有很強的說服力,促使他們盡早開始扎扎實實地學習。
綜上所述, 歸因理論對于學生的學習期望、動機、熱情、行為的持久性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轉化外語學習中大量的不成功者 (差生),使他們擺脫失望和無助的情緒,樹立信心,維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最終取得外語學習進步亦有著極大的開發潛力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閆傳海,張梅娟. 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介入[J]. 外語界,2002(5)
[2]張大均. 教育心理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 NewYork: Wiley Publications,1958
[4]Weiner B.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M]. Orlando: Academic Press,1984
[5]劉永芳.歸因理論及其應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6]秦曉晴.大學生外語學習歸因傾向及其對歸因現象的理解[J].現代語,2002,(1)
[7]王毓, 韓仁生. 論影響學生歸因過程的因素和教育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199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