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同的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對于數學的興趣,能夠接受數學的能力和程度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教師們摒棄以往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方法,以促進不同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指導理論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和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在內容、目標以及方法上都有一定的不同。而分層次的教學模式更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能力。
一、 分層次的教學指導思想
高中數學的知識點比較繁雜,若形不成一套系統的數學體系,很難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這種情況會導致一個班級中成績分層現象的產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對知識點進行千篇一律的講解,基礎差的學生很可能跟不上這種模式。同時,這種模式也不能夠滿足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分層次的數學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根據因材施教的指導原則,對不同數學水平和基礎的學生進行教學的分層。可以按照教學大綱中的基本、中層、發展目標將學生分為A、B、C三種層次。這種分層次的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分層次的教學可以兼顧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同時又可以關注基礎較好和基礎較差兩頭的學生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將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轉變為我們當今所倡導的素質教育。
二、 理論以及實踐的依據
1. 心理學方面的依據
人對于一種事物的認識,總要經歷從陌生到熟悉,從表面的認識到深層次的理解的過程。對教學任務進行分層次設計,是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認識水平能力,結合人對于事物認識規律,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從陌生到會用再到熟練掌握,每個階段都設置不同教學任務,使學生有一種層層遞進的提升。
2. 教育理論依據
不同學生的各方面學習能力都大不相同。有的學生接受新事物比較快,因此學習新知識較為容易;有的學生對于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學起數學來很有動力;有的學生基礎知識學得扎實,在解決數學難題時運用學到的知識更加得心應手……然而有一些學生,智力水平和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忽視的,如何采取好的教學方式來使全體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提高,是擺在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因此,我們要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狀況將他們進行分層,對不同層次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教學方式,懂得循序漸進,這樣才能提高每個層次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3. 進行實踐所遵循的依據
對于一些高中生來說,早已習慣了傳統的固化的課堂模式,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步履維艱。對于數學知識的生搬硬套,得不到充分的理解以及懂理論但是卻不會靈活地運用,是擺在學生面前的難題。同時,高考的升學率是評價一個高中辦學質量好壞的硬性標準。因此,許多教師為了升學率,往往將大部分的注意力轉移到所謂的“尖子生”身上,對于成績平平的學生不加以關注。導致許多學生成為了這些“尖子生”的伴讀書童,讓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斷地降低,從而高中數學的教學質量無法從本質上得到提升,甚至有可能每況愈下。
以上的原因要求我們必須要進行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而分層次進行數學教學的模式是這種情況下最合理的教學方法。從每個學生的特點出發,分情況制定符合他們發展的教學方式,深入地探討分層教學可行的途徑,是解決這一問題、徹底改變目前的狀況最為有效的道路。
三、 高中數學教學分層次模式的實施
1. 為分層模式的實施創造環境
有的學生數學不好,不是因為天賦和興趣的原因,而是與教師的關系處理不好,有的學生對老師總有一種畏懼感,使得他對這門課產生內心的畏懼。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一切活動開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是開展分層次數學教學的前提。只有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環境,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才能促使這一教學模式的開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 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
這種層次的劃分,要按照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基礎、中層和發展這三個目標來進行劃分。在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態度、數學興趣以及其他的能力進行劃分的基礎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想法,讓學生自愿地加入到相應的小組中去。A、B、C三個層次分別代表學習有困難,學習中等以及學習優秀的學生。其中A組數學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需要老師和優秀學生一起幫助其進行數學的學習。B層學習中等的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對于一些深層的知識點的理解需要老師的啟發,同時需要C組優秀學生的幫助。C組是班級中學習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很強,能夠出色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且對于數學知識理解掌握得很到位。之所以進行分層教學,不僅是為了教師的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為了在班級中形成一種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為以后步入社會提前打好基礎。
3. 課前、課上、課后的分層教學
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前都應該對于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的預習。高中生的閱讀能力相對較強,因此教師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知識有著相應的掌握。
在課堂中的教學,是整個模式最為關鍵的部分。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基本目標,同時要照顧到不同學生的感受。要做到知識點之間的串聯自然,及時地讓學生提出不明白之處,并進行耐心的講解。同時在課堂上,要盡量地精講知識,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練習中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每個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各不相同,進行分層教學設計,讓每個學生都感到學有所得。
課后要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比如可以對C層的學生多布置一些知識結合較強的習題,對于B層的學生布置基礎題和稍微有難度的綜合題,對于A層的學生盡量多布置一些基礎題目,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高中數學應該且十分有必要進行“分層次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學有所獲,提高自身的數學素質。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林興華.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科技展望,2016,26(6):239.
[2]章倩.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52.
作者簡介:王巖,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鐵路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