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偉
摘 要:數學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常常伴隨左右的,是生活的依仗,所以為學生未來的生活,我國教育部門一直把數學教育看得很重。如何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就是我們必要討論的了,也就是“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這個話題了。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設
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能夠使小學數學教學更高效,對于培養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兒童創新意識和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結合老師的指導,能夠在自己的思考下解決問題、習得知識,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這既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課程目標,也是其迫切需要的教學方式。所以,如何讓“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更有效地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針對性
通常而言,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在新課程開始的時候進行創設的,希望能夠通過有效問題情境教學方式的創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加以引導,使學生可以充分根據問題情境展開相應的思考與分析,并能夠通過對新知識的學習以及了解后,找到相關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不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也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該部分的知識,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應注意該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使得學生在通過對新知識的認識與掌握后,可以有效找出正確的解答思路,否則的話,不僅沒有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還很可能會因此而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開始對小學數學產生厭煩的心理現象。
(二)數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小學生畢竟是小學生,不能泯滅他們的童趣。所以我們的問題情境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吸引小學生的眼光和興趣,讓他們對數學產生強大的樂趣,達到我們最初的目的。但謹記我們不能矯枉過正,趣味性不能蓋住數學本身的特性,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初衷。我們不是為了趣味性而去趣味性,我們是為了吸引學生的目光而去趣味性的,所以趣味性只是起一個輔佐的作用。趣味性+數學性才是我們創設情境問題的最好方法,不僅滿足了我們對小學生數學的鍛煉又滿足孩子們對生活的樂趣探索。
(三)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兒童時期,而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難以控制自身的注意力,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時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基于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應對問題情境教學的趣味性引起重視,趣味性能夠充分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數學知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現狀以及問題
對于小學數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的研究,現階段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從調查的內容來看,一方面,是從小學生對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的認同度、引入方式的喜好、使用頻率的期望值、使用情況的看法、價值的認知;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觀、素材的來源和使用頻率等方面進行的。從小學數學教師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教師認為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也很喜歡在教學中應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并認為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有部分教師對《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理解不深入,不進行教學反思,甚至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在創設情境的來源中,部分數學教師直接采用課本上的素材。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蘊含在以情境為載體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揭示必要的數學思維和知識發展的過程,這既是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又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需要,還是貫徹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數學學科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需要。
(一)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彩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準確報出彩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二)引發思考———多變情景
第一,教師要深刻了解到,創設問題情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及思考能力,所以在問題設置時,還需要改變問題的情景,以引發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第二,小學數學教學時除了要設置與學生實際相符的課堂問題以外,還需要對問題進行層次性情景變換,使一個問題可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培養和提高整體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及思考能力。例如,在對《長方形面積》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相關基礎知識教學,待學生大概了解“長方形面積”相關計算公式及方法以后,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和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及方法,即:有一個長方形底邊邊長為10cm,高為5cm,請問該長方形面積為多少?又可以通過幾種方法來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問題設置以后,很快就會有學生回答:“長方形的面積為50cm2”,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長方形面積計算:(1)長(a)×寬(b)=10×5=50(cm2),這是最直接的計算方法,也是標準的長方形計算方法;(2)將這個大長方形以邊長的中點為出發點,畫一條與寬平行的直線,使長方形變成兩個相同的小長方形,邊長均為5cm,寬不變,則這個大長方形的面積為兩個小長方形面積之和,即5×5+5×5=25+25=50(cm2),計算出來的結果與直接通過“長×寬”長方形計算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相同,說明這種計算方法的計算結果正確。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解答,很多學生開動了自己的大腦,想出了不同的長方形計算方法,這不僅引發了學生思考,還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
(三)實現問題情境生活化
基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展開學習的初設階段,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生大腦的發展狀態,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而言都比較簡單,其數學知識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的,使學生能夠充分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基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建立,學生在對抽象知識進行理解與認識還比較吃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運用生活化的案例進行鋪墊,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并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三角形面積的相關教學時,學生在不知該如何進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會出現一定的畏難情緒,教師應充分引入更多的例子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式。這時,教師可以將紅領巾作為教學工具,紅領巾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同時紅領巾也是一個三角形的形狀,利用紅領巾作為講解三角形面積的切入點,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三角形面積的認識。再如,教師在進行方程的認識的教學中,天平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熟悉的,教師可從這方面入手,方程實際上就是需要在等號的兩邊實現數值的相等,方程相對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將方程問題轉化為天平,根據天平的角度對方程進行相應的認識,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方程,進而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能夠以具體化、生活化的形式進行展示。
四、結束語
隨著新改革的頒布以及數學課堂的特殊性,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被證明的有效教學方式。它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也能使學生更多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推動基礎教育和社會向前發展。由于我國不同區域之間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一,因此,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并不能反映出全部的問題,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擴大調查的區域和調查的內容,促進有效問題情境創設,進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永春.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學周刊,2018(27):91-92.
[2]劉光明.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情境創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112-113.
[3]魏秋實.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7):171.
[4]王晶.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116.
[5]徐厚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8(0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