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利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與思想道德的重要課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在中學階段開展德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是初中教學體系中極為重要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中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教學實踐,并指出教學實踐基礎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養以及法治素養,也是教學的根本內容,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極為重要的。在此背景下,簡要分析如何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并提出具體的培育策略,希冀促進回歸課堂本,真正實現素質培養的有效拓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價值觀念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德育的重要基石,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核心素養。所以教師應當結合課堂實際教學,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通過設定學科目標,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交流,回歸課堂生活本真,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努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落實以人為本教育任務,實現自身素養的有效提高
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以德育人的教學觀念,能夠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理念貫穿于核心素養培育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同時使學生深刻了解到立德樹人對自身核心素養與道德素質培養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將道德素質故事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交流,使學生了解道德素養,能夠促進自身健康成長,例如:在公交車上能夠主動讓座給老幼病殘孕,攙扶老人過馬路等等,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發展觀念。
二、創設教學情境,搭建素養培育平臺
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生活實際,能夠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根據教學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例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法律意識,作為教學短期目標,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品質,作為長期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例如:如何幫父母做家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做家務時感受父母的艱辛,能夠增強學生的孝敬之心,也可以引導學生協助交警有效地指揮車輛行駛,從而維持車輛的行駛秩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的公民素養,深刻意識到和諧社會建設,匹夫有責。
三、科學設定學習目標,實現素質培養
根據教學方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網絡知識、網絡語言、網絡與生活關系的簡單了解,使學生能夠應用網絡學習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指定培育學生的能力目標,結合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客觀辯證地對待網絡上的熱點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與辨別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有關網絡法律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加強網絡安全意識與法律意識,提高技能與素養。
四、回歸課堂本真,實現素質培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回歸課堂本真,實現素質培育途徑的有效拓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中感悟道德與良好品質的重要性,能夠在社會中樹立法律規范意識與思想道德觀念,有助于學生形成客觀完善的價值體系,從而回歸課堂本真。在社會大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拓展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使學生在生活實踐過程中汲取更多知識與素養的養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開展活動時,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調動,深入開展學習與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增強對社會的關懷意識,樹立主人翁意識,加強知識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例如教師應用多媒體展示動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大街上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該不該扶?”并以此為話題展開甲乙雙方的辯論,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踴躍參與社會熱點話題的討論,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與機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意識,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教學特點,有效拓展教學范圍,增強學生對于生活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有助于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生活化認知,提高學生技能的同時培育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慧.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2):104-106.
[2]何倩.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28-129.
[3]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34-135.
[4]韋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36-13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