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差異教學有效地解決了不同數學能力的學生對學習難度的要求,基于新課改的背景,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分層教學方法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采取差異教學的相關建議和對策,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差異教學;分層教學;課堂教學;新課改
小學數學是學習的基礎科目之一,它貫穿小、初、高甚至大學四個階段,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小學數學知識以外,還要注重對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是學生由于興趣以及天賦等原因,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接受程度不一,針對此采用差異教學的方法。
一、按學生數學能力分層策略
所謂分層教學,是指在一個班級里,教師按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分組指導,在為其制定不同學習目標和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還體現在學習知識難度上。對于數學領悟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在鞏固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提高學習難度,將這些學生歸為甲組;對于學習能力次于甲組,但是學習潛力有待開發的學生,歸為乙組;對于數學基礎較差,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某項知識點的學生,歸為丙組。假設一個班級40個人,那么甲、乙、丙組的學生數分別為10、20、10人。
這種按照學習能力劃分的組別,在人數上并不固定,丙組學生可能通過改進學習方法和習慣,實現成績上的提升,那么該學生可由丙組升入乙組。同樣,甲組學生因為驕傲情緒在學習上有所懈怠,成績有所下降,那么則把該學生降為乙組。在組別升入和降低上,完全以學生能力作為劃分標準,這樣教師能夠更具針對性地采取差異化教學措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組別的劃分,只是存在于教師的腦海和工作計劃中,在實際教學中仍應保持著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
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教師再根據各個組別設置相應難度的教學目標,并為該組別的學生限定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由此確保整體的教學成效。
二、教學實踐中進行分層提問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利用較短的時間向學生提問,以此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激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這個環節也可進行差異化教學。
以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為例,按照學生的能力層次進行提問。如,針對丙組的學生,可以這樣提問“3個小朋友正在跳繩,如果這時小明和小紅加入,那么現在跳繩的人有多少個?”之所以提出這樣形象的問題,主要是考慮到學生抽象性思維尚不健全,在提問時降低難度,讓學生能成功解答。學生回答上一問題后,然后教師再為學生介紹加法與減法的概念,以及加減符號,以及數字表示方法,再向乙組的學生進行提問“2+2=?”的問題。問題相比上一個難度有所提升,直接以數字表示問題,并要求學生解答,主要考查乙組學生的抽象思維,將實物的增減變化對應到數字變化中。最后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五個“香蕉”,然后向甲組的學生提問“這里有5根‘香蕉,吃了3根,還剩下幾根呢?”對于回答要求,提升難度,不僅要求甲組的學生回答正確答案,同時還要求他們到講臺上用粉筆寫出這個問題的算式即“5-3=2”。通過這樣的要求,鍛煉學生對實物與數字的自由轉換能力。
同樣在講授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有趣的圖形”練習上,教師可以準備50個長2 cm、寬5 cm、高5 cm的長方體木塊,并根據不同組別的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首先提問丙組的學生,“幾塊長方體可以拼成1個正方體?”;針對乙組的學生,問題則是“至少需要幾塊長方體可以拼接成1個正方體?”;對于甲組的學生,問題則變為“組成2個正方體,有哪些方案?”此問題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即不限定組成的正方體體積,那么既可以組成大的正方體,也可以組成小的正方體,一切由學生決定。
三、實行差異教學
上文提到按數學能力,將學生分為甲、乙、丙三個層次,并為此設置不同難度和等級的學習任務,為了能夠及時跟蹤差異教學的效果,需要教師定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從中發現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改進。
語言、行為上的鼓勵往往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興趣,因此在向學生提問和布置學習任務上,要確保提出的問題難度匹配該學生所在能力組別。要避免安排難度過高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挫敗感,并由此排斥學習數學。同時對于不同組別的學生,教師在評價準則和期望上也要注意相應差異。
例如,對于四則運算的要求,對于丙組的學生,出于鼓勵的需要,可以布置簡單一些的題目,如“12+23×3÷4”“110+(20÷4)×2”,然后再漸漸提升練習難度;對于乙組的學生,可以安排稍微難一些的題目,如“12.3-2.45×2+8”“(18.6+24×5)×11.8+65”帶有“陷阱”的題目,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訓練;對于甲組的學生,由于他們已經能熟練掌握四則運算的知識,因此可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在鞏固原有知識基礎上,讓甲組學生進行競爭,降低其驕傲自滿情緒。
綜合上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實行差異化教學,有效兼顧各個數學能力水平的學生對學習難度的需求,為他們安排相應難度的學習任務,使優等生、后進生的能力都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付麗萍,王麗珍,薛莉.TPACK框架下信息技術與區域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基于大同市十所小學數學教師TPMK現狀的調查[J].基礎教育,2016,13(1):80-91.
[2]陳冬梅.尊重個體差異 因材施教: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135-136.
作者簡介:錢麗昕(1990—),女,江蘇蘇州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深度教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