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洪民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當前經濟體制轉型期、工業結構轉型期、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期等的關鍵時期,高等職業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堅持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勞動者職業道德水平、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為重點,以深化高等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優化布局結構、充分利用各種優勢資源提高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能力,建成充滿活力的職業教育體系。本文從分析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入手,探究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解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轉型時期 高等職業教育 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0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the key period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syst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perio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eriod,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we must adhere to the servi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rien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abor occupation morals level, occupation skill and employment ability as the key to deepening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mechanism for power,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structure,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built a vibrant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perio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最近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不難看出,加快推進高等職業院校的分類考試是這次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我們必須明確,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教育,擔負著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職責和使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空前,截止到2015年5月,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達到1334所,躍居世界第一位,為國民經濟建設、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騰飛輸送了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了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無論是運行體制、形成機制、辦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適應行業、產業市場的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國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瓶頸難以有效突破,從而影響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更會導致目前已經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1 發展現狀與問題
(1)生源單一,在辦學體制和機制上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依賴性過強。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仍然主要局限于普通高中(少部分來自“三校生”),通過一年一次的高考,分得普通高等學校的剩余學生份額。這些學生從高中校門直接步入高等職業院校校門,學生職業目標模糊。表面看,實現了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的“大學夢”,幾年下來,混得一紙大學學歷,但實質上人為增加了社會的就業負擔,造成了學無所長、學無所用。各高等職業院校選擇生源盲目性極大,不考慮新招收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否符合專業發展目標;主管部門也不顧及產業布局情況,各地區域產業結構分布和教育布局,“一刀切”硬性規制學校的招生計劃和專業設置,過分追求規模,忽視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的提升。
(2)辦學定位和專業定位模糊,缺乏對產業市場人才需求的了解和研究。當前,絕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和專業定位模糊不清,甚至重復著其他普通高校的辦學定位,注重“大而全”,過分重視理論性人才的培養,輕視崗位技能的提升。正因為如此,導致在專業建設、課程體系設置乃至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上嚴重脫離產業發展實際與人才市場崗位需求狀況,造成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惡性循環局面。endprint
(3)師資技術技能欠缺,考核體系不科學。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要來自直接出校門的應屆畢業生半路改行的在職教師。他們理論知識比較高深豐厚、學歷較高,但一線產業實踐過度缺失,嚴重缺乏理論知識與產業實際技術技能相銜接的能力。另外,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系列與普通高校教師系列考核體系和職稱晉級制度完全相同,過分重視科研成果的多寡,很少顧及和考慮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與實際產業的銜接能力,致使高職院校教師在工作中只注重理論研究,忽視教學效果和技術技能的實際應用。
(4)教學、實訓資源和條件薄弱,導致教學過程與產業銜接不暢。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脫胎于原有大中專院校,它們在政府的授意下進行簡單的機械整合,原有的實習實訓設備資源和設備陳舊,跟不上目前行業產業發展的實際。另一方面,缺乏與主流產業市場上企事業單位的了解與溝通,導致更新的設備與資源難以有效利用,甚至閑置。另外,校外實習實訓場所與資源的設計開發環節的不當,也導致高職院校學生技術技能難以與實際相關產業需求相銜接。
(5)課程體系設計不夠合理,專業課程之間的知識和技能銜接不夠。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不能及時適應人才市場崗位需求的實際,從而不能及時更新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另外,受制于政策層面的限制,公共課程的門數和比重過大,限制了專業課程教學比重。其次,專業課程教師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致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之間不能綜合發揮作用。
2 原因
(1)國家關于高職教育宏觀調控政策不當、干預不利,對于高職教育走向把握不清,在管理機制、運行體制,甚至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方面管得過死,缺乏靈活性與創新性,導致各高職院校喪失主動性和積極性。
(2)各高職院校缺乏對當前行業、產業人才需求的研究和了解,專業培養目標、辦學定位模糊,課程體系和結構老套,跟不上當前行業產業人才市場需求的實際。
(3)師資來源和培訓不足以支撐高職教學要求;現有的教師職稱晉級制度和考核體系不足以提高教學實際效果,不利于其積極性的提升。
(4)教學、實習實訓設備與資源的開發與建設的力度不夠,缺乏與當前行業產業市場用人單位的有效溝通與協調。
3 幾點建議
(1)宏觀層面看,建立靈活高效的高等職業院校辦學體制,充分放權,提高各高職院校辦學的自主性,減少公立高職院校的數量。通過民辦、與企業聯辦、組建高等職業教育集團等方式,充分利用民間與社會資本,開發和建設靈活多樣的高職教育模式和體制。
(2)在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乃至課程體系方面減少行政干預,以行業產業市場人才市場供求規律調節各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及規模。如在學制年限上,學生文化理論水平足以支撐其學習應用技術技能的基礎上,適當縮短在校學習周期,使其更早步入實際崗位。另外,各高職院校以及其他普通高校,建立聯動運行機制,支持學分互相認可,學習資源共享的大氛圍。在生源上,加大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考試權限,改變單一普通高中的高考招生模式,拓寬生源渠道。構建形成高中生、“三校生”、普通高校生、社會在職人員等多生源渠道體系。使我們的高職教育真正成為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教育。
(3)高職院校深入行業企業前沿,以社會需求為依托,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依據職業崗位任職條件和標準,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和建設專業課程目錄和其他教學資源。
(4)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減少專業技術技能課程理論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數量,增加情景模擬教學、崗位技能教學,形成一套與行業產業技術技能緊密結合的教學體系,真正做到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技術技能應用和掌握的過程,最終實現“教、學、用”的統一。為達到這一目的,在充分借鑒國外、國內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與行業企業專家一道,重新設計和開發專業技能課程體系、標準和教材內容,使我們的教學過程和結果為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服務。
(5)整合高職院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優勢教學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充分認識到我們所有的教學資源都要為產業服務,為此推動“校中廠”、“廠中校”模式的建設,將學校的教學活動和過程與企業生產實踐、過程高度融合,形成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動機制,優勢互補,共享彼此的資源。
(6)改變傳統的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和職稱晉級制度。評價一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水平高低的標準,絕不僅僅是發表了多少篇學術論文,也不是有多少個科研理論立項,而更應該是他對某一專業技術、技能運用的熟練程度,以及技術技能應用過程中的創新能力。為此應摒棄與普通高校教師相同的職稱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一整套科學、規范、實用的,能體現技術技能應用的價值評價標準,以“工匠”“技能大師”等級取代以往的“教授”等級制度。另外,對于常規的高職教師考核體系也要體現出適用性和靈活性。
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不斷總結以往高等職業教育經驗、吸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 建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符合我國行業產業人才需求實際的高等教育體系,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9.4.
[2] 楊旭東.淺析高等職業教育改革.高職時空,2011.4.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