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剛+馮濤

【摘要】基于動態系統理論,二語習得中的諸多因素及其之間的交互作用形成復雜的動態系統。二語習得呈現動態非線性特征,在環境、學習者和語言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下呈現自組織性。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發現外語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教學啟示。
【關鍵詞】動態系統理論 二語習得 外語教學
目前,動態系統理論成為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該理論將語言發展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認為語言系統是復雜開放的,具有自組織、自適應的特征,這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二語學習不是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充滿倒退、停滯、甚至跳躍性前進的行為。文章基于動態系統理論構建二語習得理論框架,以期進一步豐富本領域的相關研究,并發現其對二語教學研究的啟示。
一、動態系統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 Systems Theory,DST)來源于經典力學,系統的首要特征為系統由多種變量或參數構成,且這些變量相互聯系,處于恒動之中,系統具有“全面聯結性”。動態系統理論中,子系統的交互作用會引起自組織。“如果一個系統在獲得空間的、時間的或功能的結構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們便說該體系是自組織的”。動態系統理論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不是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各系統綜合復雜交互的過程。
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動態系統理論研究始于Larsen-Freeman,她從混沌論出發較全面地討論了語言作為一種復雜自適應系統的特點,基本奠定了動態系統理論的理論框架。語言發展是非線性的,學習者的努力付出有時并未見收獲,甚至出現停滯、倒退現象。語言發展的各個子系統在多層面上相互聯結,交互變化,某個變量的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多個子系統變化,從而帶來整個系統變化,即“蝴蝶效應”。基于此理論,二語習得是復雜的系統,其發展呈現動態非線性特征,二語也是一種自組織系統。自組織的語言系統會自動對外部環境進行自適應,在同一社團中,語言使用者的語言彼此適應。二語系統中環境、學習者、語言子系統具有自組織性,同時這三個子系統又具有交互性,各子系統及子系統的互動對二語習得整個系統產生影響。動態系統理論代表了應用語言學發展的新動態,為語言學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二、二語習得的動態非線性
二語習得研究可借鑒Morin的“進步復雜性”。宇宙中并沒有簡單的事物,進步發展的過程中充滿著倒退、破壞性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可在某個時間點變為主要產品。語言習得是復雜的過程,其中充斥著停滯、錯誤甚至倒退,二語學習不是隨著習得時間增加、習得內容增多,習得能力和習得效果就不斷提高的一個簡單線性過程。語言發展囊括了學習過程中進步、倒退、再進步、再回落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是學習證使用語言時浮現出來的。
復雜動態系統理論引起了筆者對二語習得的正確率標準產生新的思考與認識。傳統的二語習得正確率標準是對結果的追求即目的語標準,這種過度追求結果的正確率標準忽視了語言習得的過程,忽視了二語習得的復雜性和進程的不確定性。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熱情、正確有效的習得方法可能會使學習者不斷進步,但是即使再增加更多的輸入,也不可能達到與目的語毫無差異的輸出。中介語與目的語永遠無法重合,因為目的語本身不存在某個同質的狀態。因此,傳統二語習得中目的語標準的正確率標準的追求,過于重視二語習得的結果,忽視了習得過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二語習得過程中進步與倒退、正確與錯誤都是并存的。語言學習過程中,中介語的某些石化現象可能引起學習者的自我評價降低、學習熱情減退,從而導致二語習得停滯不前,進入瓶頸狀態。不確定性亦可能出現另一種狀態,即“蝴蝶效應”。二語習得系統亦是如此,語言的學習產生于學習者的個體中,但其個體的某個改變可能引起整個二語習得系統的大變化。因此二語習得的某方面并不能反映語言學習的真實狀態,包括所有重要因素的動態相互作用才能解釋二語系統的復雜性,二語的學習永遠沒有終止。
三、二語習得系統的自組織性
系統中所有成分彼此聯系,相互交互是動態系統理論的一個基本特征。子系統的交互作用會引起自組織。動態系統理論認為系統內部的各種因素具有自組織性。子系統的交互作用會引起自組織,外部因素通過和內部子系統的交互作用也可能引起系統重組。通過自組織,系統容易進入“吸態”,“ 吸態”表面處于停滯,但又充滿無限可能性,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起點。語言是一種開放的、自組織、自適應系統。二語系統亦是如此,語言學習者是二語系統中的子系統,這個子系統又包括許多相互影響的次一級子系統,如認知能力、智力、動機、母語等,這些系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二語發展同時也是從一個吸態到另一個吸態的過程,此過程中并不存在最終狀態。如二語習得中的石化現象,傳統認為石化現象是最終狀態,不會改變,二從動態系統理論角度看,石化是暫時的,表面的停滯實則充滿無限潛力,是下一個語言發展階段的起點,充滿了運動發展的可能性。
二語習得的動態系統中,可將環境、學習者、語言看作其子系統,各子系統具有自組織性,同時這三個子系統又具有交互性,處于動態互動中,難以隔離,各子系統及子系統的互動對二語習得整個系統產生影響。
環境子系統是二語學習整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語言環境(單語、雙語等)、學習環境(課堂、自然等)。如果學習者在較為開放的環境中,二語習得就會相應較早開啟,雙語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者會接觸較多質量較高的目標語形式。這些環境因子都會影響到二語輸入的數量和質量以及二語輸出的機會和效果。學習者子系包括學習者的個體認知差異、情感差異、學習策略。具體如智力、記憶、動機、態度、性格、焦慮感、交際意愿等。Doronyei(2005)指出個體差異因素與二語成就的相關程度超過其他任何一個二語習得變量。學習者個體差異直接影響二語習得效果差異,認知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學習者對二語輸入的理解、加工、儲存水平和二語輸出水平的差異。語言子系統中,雖然母語習得為二語習得能提供一些相似的經驗,但是二者差異很大。母語與目的語的語言結構是不同的,二語習得中,母語神經系統的過度參與、母語的負遷移會導致過度概括、簡化、回避等問題,大大削減二語習得效果,拉大與目的語的距離。endprint
動態系統中,子系統各因子之間處于互動中,其交互動態性對整個系統產生影響。二語習得中,環境子系統、學習者子系統、語言子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影響了整個二語習得系統。環境與學習者的互動會影響二語習得的效果。例如二語課堂中,教師的考核方式、課堂組織、學生的感知水平、目標等都會影響學習者對于課堂二語內容的理解。學習者的智力、分析能力、工作記憶與環境系統中的教學模式互動也會影響二語習得效果。學習者與語言因素交互也影響二語習得,學習者的語言學能、注意差異均會影響二語加工處理的能力。因此,二語習得過程是復雜的,研究二語習得,應充分考慮到環境學習者和語言三個子系統的作用及之間的互動,者貫穿了整個二語習得的過程,影響二語輸入、加工、融合等,并決定二語發展水平。
四、教學啟示
綜上所述,包含諸多子系統的二語習得系統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子系統、主系統都是具有變異性的,某個節點的細微變化可能會產生巨大的改變,二語學習過程沒有終止狀態,一切都為下一次進步發展做好準備。從對待二語習得錯誤來看,對于二語習得的“石化現象”應正確認識,這不是二語停滯不前,也不是學習終點,這是一個常見的“吸態”,當前“靜止”狀態并非是真正停止,而是通過錯誤不斷吸取能量的過程,在為下一個質的飛躍進行量的儲備。對待中介語的錯誤,教師應寬容,加強鼓勵引導,避免過度糾錯引起學習者的心理不適和過低的自我評價。
從環境、學習者、語言角度看,課堂中,教師注意加強對語言形式注意的引導,鞏固重點輸入內容,擴展有效的二語輸入。課外,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語言活動提供多模態語言輸入以增加二語輸入量。學習者也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提供的雙語環境。學習者是二語習得的主體,學習者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及自身優勢,則可以大大提高二語習得效果。教師應激發學習者的動機,促使學習者主動積極學習。另外,教師可就學習策略進行相關訓練,提高學習者針對多種任務而靈活改變學習方式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注意到學習者之間的個體差異,避免泛化、標準化,注意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學習者應避免母語的過度參與,師生都應合理對待母語遷移。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環境、學習者合理配置資源,靈活使用教學方法,促進各因素發揮最佳效能,以促進二語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瑞華.社區自組織能力的有機構成及其提升途徑[J].四川大學學報,2007,2:101-105.
[2]李蘭霞.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411.
[3]Larsen-Freeman,D 1997.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18:141-165.
[4]Larsen-Freeman,D 2012.Complex,dynamic systems:A new transdisciplinary them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Teaching 45:202-214.
[5]Larsen-Freeman,D & Lynne Cameron 2008a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de Bot,K.Introduction: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 166-178.
[7]Doronyei,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Lawrence Erlbaum,2005.
【基金項目】宿遷學院校級課題: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二語習得研究(2016ky9);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語類研究課題: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以宿遷學院為例(16JSYW-22)。
作者簡介:
沈剛(1978.10-),男,江蘇泗陽人,宿遷學院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外語教學。
馮濤(1977.10-),女,江蘇淮安人,宿遷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詞匯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