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民族地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必要性為切入點,指出廣西民族大學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狀況堪憂,提出了如何以校園自主網絡學習平臺為依托,建立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
【關鍵詞】自主學習 大學英語 翻譯教學
一、前言
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迅猛發展使得翻譯市場出現了需求多元化以及翻譯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根據人才市場的翻譯用人意向調查結果表明:現有外語專業畢業的翻譯人才不能勝任相關專業翻譯的尷尬局面普遍存在,而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非英語專業學生(有些甚至過了六級)卻因為沒有相關的翻譯技巧而不能勝任其專業領域的翻譯工作。因此,教育改革,尤其是翻譯教學改革勢必延伸至龐大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是這類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前掌握翻譯相關知識、提高翻譯技能的關鍵渠道。然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廣西民族大學大學英語教學而言,自從2014年起在本科A班中開始實行區別與B班的教學模式:大學前三個學期開設以“聽說”和“讀寫”為基礎的大學英語課程,第四學期開設以“東盟文化常識”“英文寫作”及“英漢互譯”為主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雖然拓展課程包含《英漢互譯》課程,但所開學時少之又少,學生能接受到的翻譯技巧非常有限。因此,翻譯教學因為課時少學習內容不充實導致學生翻譯能力的落后,不解決這個問題,民族地區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就會受到影響。
二、大學英語翻譯現狀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學者王金波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教學需求調查的結果指出高校非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基本是“以選修課為主”,而非大學英語課堂翻譯教學,“翻譯課程的設置處于尷尬的境地”。廣西民族大學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正是處于這樣的尷尬境地。自從2014年開始分級教學以來,B班學生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都是上大學英語基礎課程,要想學習翻譯知識,只能以“選修課”的形式選修;A班學生在第一至第三個學期上包括“聽說”和“讀寫”在內的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專門的翻譯知識學習幾乎沒有機會獲取,翻譯知識只能成為讀寫課的附屬品,第四學期開設有包括《英漢互譯》在內的四門拓展課程,但每門課只上一個月,因此學生能學到的翻譯知識只是蜻蜓點水。即使有學生愿意主動自學翻譯技巧,也是為了更好地做好四六級考試中的翻譯題而為之,而這種以應試為目的的翻譯學習并不能真正讓學生掌握翻譯知識及翻譯技巧,以至于很多手持大學四、六級證書的學生因為所儲備的翻譯知識和翻譯技巧的缺乏使得他們無法從容面對畢業前夕招聘單位出的翻譯文章。鑒于此,大學英語翻譯如何在課時少的窘境中最大化地拓展學生的翻譯知識,提升學生的翻譯技能是廣西民族大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網絡輔助創設新型大學英語翻譯課堂模式
正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依托網絡平臺,創設多途徑的師生互動模式,在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交互式的翻譯教學環境,能有效地解決“學生規模龐大,教師資源有限,大學英語教學課時緊張”而導致的大學翻譯教學缺失的問題。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平臺在教學上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基本的翻譯知識、翻譯技巧以及雙語轉換時所涉及的中西文化對比常識、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知識,或者以課后閱讀寫讀書筆記,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學習翻譯的相關理論知識,而網絡平臺則給學生的翻譯學習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布教案,布置翻譯練習,設置“譯例分析”和“師生互動”的板塊。網絡平臺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翻譯資源數據庫,一方面方便學生拓展課堂內所學到的知識,也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需求以及課堂學習反饋。總之,網絡平臺為師生、生生交流提供了一個優質平臺。基于廣西民族大學現有的校園語言平臺條件,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結合現代網絡技術手段,創設多途徑的師生互動模式為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翻譯課程。
1.藍鴿校園網語言學科平臺。廣西民族大學自從2014年起在本科A班學生中開始開展大學英語“3+1”教學模式,即在大學前三個學期開設以“聽說”和“讀寫”為基礎的大學英語課程,第四學期開設以“東盟文化常識”“英文寫作”及“英漢互譯”為主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A班學生在第四學期的拓展課程有四門包括《英漢互譯》在內的與英語語言相關的課程,每門課只有一個月的上課時間,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所教授的翻譯知識就非常有限。廣西民族大學網絡自主學習平臺采用的是藍鴿校園網語言學科平臺,此平臺是在學校的校園網基礎上運行的“網上虛擬英文學校”,它以幫助學校實現真正意義的“網絡化自主學習”和“網絡化考試”為主要目標。平臺系統能為教師提供網絡教學支持功能。平臺的主菜單里有教案制作、自由學習、學習計劃、標準化考試等板塊,這些板塊功能為翻譯課程內容的延展以及學生的翻譯實踐提供了可能。平臺的“教案制作板塊”不僅具有課堂教學的功能,還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功能。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翻譯教案,在教案中,教師可以把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不能完全展開的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制作成教案,安排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預習任務。課后,學生可以繼續點播學習老師共享的所有翻譯教案,此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水平在“自由學習板塊”選擇相應的資料,進行瀏覽點播。教師還可以根據上課內容,定期布置互評式作業,教師設定交作業截止時間,時間結束,學生不能上交。學生這種一對一的評價比傳統的教師一對多的評價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
2.建立翻譯交流QQ群。在翻譯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就可以建立一個方便學生和老師進行翻譯學習交流的QQ群。在QQ群里,學生可以課后互相交流翻譯感想、討論翻譯的方法或合作翻譯教師布置的翻譯作業。教師也可以在此與學生共享翻譯方法的討論以及不定期發布與翻譯相關的文章,營造翻譯學習的氣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QQ群為平臺,為學生答疑解惑;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為自身的教學進度和深度做參考。另外,教師還可以借鑒翻譯“作坊”的做法,定期發布一些簡短的中譯英或英譯中的句子,讓學生發表各家直言,精雕細琢,互相切磋翻譯方法,學生的翻譯技巧也在日積月累中獲得進步。翻譯課程課時緊張,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時間較少,通過建立翻譯學習QQ群,不僅提供了學生與學生切磋翻譯方法,交流學習經驗的場所,對于教師而言,在這里既可以了解學生的翻譯感受和學習需求,又可以為其答疑解惑,因材施教,即使翻譯課程只有短短的一個月,QQ群仍然可以繼續為翻譯的教與學所用,從而彌補大學翻譯課程課時少的缺陷。endprint
四、網絡輔助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實例
在講授“英語長句子翻譯”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提前以布置互評作業的形在藍鴿平臺上發布作業。以下是筆者給學生布置的課前作業:
1.A World Bank report releas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ference, which ended on 10 November, insists that Vietnams overall growth will depend more on its own policies than on the volume of external financing.
2. 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3.People were afraid to leave their houses, for although the police had been ordered to stand by in case of emergency, they were just as confused and helpless as anybody else.
4.Aluminum remained unknown until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cause nowhere in nature is it found free, owing to its always being combined with other elements, most commonly with oxygen, for which it has a strong affinity.
這四個英語長句都是比較典型的長難句,學生只有分析出結構,了解中英句子的差異才能翻譯好。學生在藍鴿平臺完成后,教師通過復評發現學生翻譯作業中存在著以下兩個普遍問題,第一,語法結構沒弄清,導致譯文違背原文意思;第二,逐字逐句地翻譯,語言表達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制作該章節的教案,發布到平臺的“教案制作”板塊里,教案內容包括中英句子的差異以及英語長句子翻譯的各種方法。在課堂面授模式中,教師從講解中英長句的差異入手,結合分析學生所做練習的錯誤,依托多媒體網絡教室平臺,示范講解英語長句子的翻譯策略,講解之后,再讓學生翻譯新的句子,反復操練。如此教學,學生先從實踐中體驗翻譯英語長句的困難,再通過老師課堂的講解,掌握方法,然后利用方法再次運用于翻譯實踐中。這一過程借助了網絡平臺的參與,及時反饋了學生的作業情況,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在課后的自主學習環節,教師再一次通過自主學習平臺,布置英語長句子的翻譯任務,鞏固課堂學習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把一些英語長句子的優秀譯例發布到平臺的“自由學習”板塊,讓學生欣賞學習。就這一章節的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翻譯學習 QQ 群了解學生在翻譯英語長句中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學習指導和反饋建議;學生與學生通過互動交流討論自己的翻譯成果,互相切磋翻譯技巧,共同提高翻譯水平。
五、結論
廣西民族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結合現代網絡技術手段,創設多途徑的師生互動模式為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合理結合傳統的教學手段和現代技術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保證了教師面對面給予學生翻譯知識的傳授,網絡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自我知識消化的時間和空間,兩者結合既充實教學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翻譯的興趣和能力,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翻譯課程課時少、教材未規范的問題,藍鴿語言平臺還沒有專門的筆譯板塊,亟待用專業的翻譯教學平臺替代的問題等等,所以廣西民族大學的大學翻譯課程要進一步完善還需要學校提供堅實的后盾,需要大學英語教師不斷的教學摸索。
參考文獻:
[1]王金波.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翻譯教學需求調查——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外語界,2009,(5).
[2]趙衛東.論非英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的目標定位[J].中國大學教學,201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宮慧玲.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09.
[5]王守仁,趙文書.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育[J].外語研究,2002.
[6]黎俊.網絡輔助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陳瑩(1977.7-),女,廣東澄海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