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斌
摘 要: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要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開展教學,因此,教師的教學模式也需要作出一定的改變。在這樣的形勢發展需求下,各種新的授課模式紛紛出現,微課就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被認為是時間短但效率高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還能夠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從而使歷史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微課設計;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74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推動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學校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設備和手段廣泛應用于教學并推動了課堂教學的發展,也在轉變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特別是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對于教師如何結合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需求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成為大家都在研討的問題。
歷史課程是初中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升學考試和高中階段必修的內容。相對于其他學科,歷史課程中的知識和目前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學生在這一階段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對此,教師需要結合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調整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此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也普遍出現,如“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慕課教學”等形式已經應用于教學。其中,微課教學因為其精短、高效被很多教師所嘗試。那么,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如何進行微課教學設計以及它取得的效果如何呢?下面,筆者就這一問題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科學設計歷史微課
歷史學科有其內在的學科特點,微課的設計必須要結合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需求來進行設計,切勿照搬照抄,否則會影響微課教學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我們要注意從這些方面來著手:
1.結合學生實際需求來設計微課。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要求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教學,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來完成學習任務。而微課是為了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更好的效果,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現狀,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和核心問題,利用流媒體形式來呈現學習內容,針對性會更強,也能夠使學生反復觀看和體會。所以,在歷史學科微課的設計上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學生,即結合學生實際需求來設計。這樣才能夠更符合學生需求,使得學生學起來能夠更高效。
2.結合學習內容來靈活設計微課。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微課設計的內容主要與這些方面有關:首先是對于教材知識的深化認知。鑒于初中階段的學習要求,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對于知識的講解往往是較為簡單的,特別是某一問題的背景、影響、意義等重點問題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的。微課就能夠針對某一問題具體化的探究,能夠挖掘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對于學生更深刻地認知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其次是擴展知識。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點限于篇幅不是以通史的形式出現的,這樣導致學生在知識的聯系和理解方面往往存在障礙。而微課內容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盲點來補充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再次,就是針對專題性問題的總結來設計微課。在進行專題問題探究時,教師需要把相關的知識點同時給學生呈現,如近代化的探索這一專題,需要把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給學生呈現。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給學生集中呈現這些內容,并歸納總結其特點,最終得出近代化探索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過程,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3.微課設計要堅持應用性原則。在新課改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著教學上的盲從性,對于新生事物缺乏準確的認知,往往是盲目上馬而忽略實效。歷史學科的內在特點意味著不是每一部分內容和所有知識都是適合微課教學的,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內容來科學的進行教學設計。教師要本著能夠應用且實用的原則來安排教學設計,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并及時反思學生學習效果,不斷做出整改和提高。
二、注重實效,反思完善
微課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能夠針對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在教師巧妙設計和安排的基礎上用現代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深化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入探究,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微課教學目前已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起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學生在觀看完教師展示的微課后,可以從中選取自己的薄弱點、興趣點,再根據此進行下一步的學習。針對薄弱點或者興趣點,學生可觀看更多這方面的微課,也可與教師交流。這樣讓學生自我控制學習的進程,利于強化吸收。這真正實現了學生是課堂“主人”的目的。這樣,歷史教學不再是僅僅聽教師講述,而是主動了解并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讓學生培養理解能力,擁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課堂中普遍現象是教師講,學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現象,這讓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收獲甚微。而微課不僅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為課后鞏固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可通過課后觀看微課程進行知識鞏固,這有利于學生跟上教學進度。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學時間不足以及教師對于習題只對答案的教學不足。微課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練習題錄制微視頻,讓學生的習題疑惑得到及時解決,以此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2.技術和實效性需提高。錄制微課需要一定的技術,同時對于教師設計和講解難度要求較高,需要教師仔細研磨。微課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也較高。學習主動性高的學生在預習、鞏固、答疑解惑、合作學習等方面的完成率都較高,部分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或者因厭倦而關閉視頻,或者新鮮感一過就了無興趣,也不積極參加微課的互動。這種情況導致教師對這些學生的把握難度加大。
總之,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進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后,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和采用。科學設計微課能夠輔助學生自主學習,且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我們要結合學生實際來不斷完善過程同時也要關注結果,力爭微課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袁從秀.主題立意:歷史微課設計的關鍵——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微課設計為例[J].歷史教學月刊,2015(2).
[2]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