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程序設計類課程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傳統的終結性考核方式不利于該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針對該問題,根據程序設計類課程理論兼技能培養的特點,建立基于過程性評價的課程考核方式。經教學實踐,該考核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達到以考促學的效果。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考核方式;程序設計類課程
一、 引言
課程考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教學工作中檢查教學效果、鞏固學生知識、改進教學工作、保證教學質量和督促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傳統的終結性考核評價方式以其局限性嚴重制約教學質量的提高,而科學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夠客觀地檢驗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谶^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是對學生學習知識過程和綜合應用能力形成過程的全程監督和評價,是改進課程考核的重要措施。程序設計類課程注重理論學習并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是計算機專業本科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對這類理論兼技能培養的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難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過程性考核方式,才能實時準確地反映學生掌握的綜合知識及技能水平。在此背景下,以貴陽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為例在充分研究學習過程性考核、評價機制理論的基礎上,針對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的需求,設計出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基于過程性的考核、評價機制。
二、 課程考核評價現狀分析
程序設計類課程主要學習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是集知識和技能于一體,基礎知識與實踐操作并重的課程。該類課程通常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C++程序設計和面向對象Java程序設計等,它們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管理等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學生通常在低年級開始學習這類課程,這些課程的良好基礎有利于后續課程的學習。目前從教學改革的角度對該類課程的必要性、教材選擇、授課內容設置等層面進行的研究與實踐比較多,而對于該類課程的考核方式研究并不充分。目前的考核評價方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輕過程性評價,重總結性評價。這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瓶頸”,不僅影響了教育質量,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存在諸多弊端:
(1) 考核評價觀念陳舊。程序設計類課程的語法掌握相對簡單,但是程序設計思維的形成、對語言的靈活駕馭都需要學生在實踐中日積月累,因此程序設計類課程考核特別需要重視實踐以及思考過程。例如,程序設計類課程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程序調試技能,學生需要經過一個刻苦、踏實的訓練過程,才能做到應對程序中的各種錯誤。目前我校包括程序設計類課程在內的大量課程的考核主要是依賴期末和平時成績的分數進行加權計算出最終成績(最終成績=平時成績30%+期末成績70%)。這是一種樸素的過程性考核,平時成績所占權值較低,獲得方式也僅限于平時作業或出勤情況等單一方式。學生也無法通過考試來改進自己學習上的不足,提高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
(2) 考核方式單一。目前課程考核中普遍存在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查少;一次定結論多,數次考試綜合考核評價少的現象。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雖然操作簡單,便于管理,但考查代表性差,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量。
(3) 考核結果反饋滯后。雖然根據程序設計類課程的特點,期末安排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查,但由于班級人數眾多這種設計作業往往都是老師事后對作業進行檢查評價,期末的考核結果也難以及時向學生反饋,加上平時幾乎沒有考核評價,缺少了考核結果分析、講評,教師就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教學效果,學生日常的學習過程缺乏強有力的約束與指導,學習效果難以提高。
三、 基于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案設計
程序設計類課程屬于理論實踐混合型課程。我們將課程考核過程中需要考核的因素一一枚舉,經過分析研究主要考慮出勤情況、提問和討論、作業成績、實驗成績、理論考試和上機實踐考試因素并將這些因素劃分為平時成績和考試兩部分。
(1) 平時成績。學生的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出勤情況、提問和討論、作業成績和實驗成績。出勤情況是指教師課前對學生的出勤情況進行了解,發現缺勤頻繁的學生,及時與其溝通并進行督促;提問和討論是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特點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和聽課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作業主要是課后作業,包括習題、資料查閱、信息收集等;實驗指的是按教學計劃內上機實踐環節,每次上機實踐教師應給予指導。每個學生對于每個考核因素的表現情況都應詳細記錄作為該項成績的評價依據,并及時梳理每個學生的學習成長記錄掌握其學習動態及學習情感,對于學習消極的學生應進行干預、疏導。
(2) 考試。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學內容按知識單元進行劃分,列出每個單元應達到的評估標準,依據標準設置考核內容及評價細則。程序設計類課程的過程性考試針對教師劃分的知識單元進行考核,通常分為3至4次為宜,每次考試成績在整個學習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按照時間順序越來越大。每次單元考試根據本單元知識結構的特點可采用開卷或閉卷,力求考核方式靈活多樣。每次考試都會被批閱,教師在批閱出每次考試分數的同時,會針對考試中的錯誤給出正確的參考描述。為了給學有余力的同學充分發揮特長的機會,課程考核中相應設置了擴展部分,引導學生在程序設計中發揮自己的特長使程序個性化的特點更突出。此外,為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養成自己預復習、查詢資料、看書學習的習慣,教師可布置文檔查閱作業(如:看課本,看參考書,查詢網絡資料等),在上課時通過抽查回答問題,也時常通過QQ或微信等方式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看書的情況。
四、 過程性考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將過程性考核評價方式應用于程序設計類課程考核中并不斷改進,學生的學習風氣有明顯改善。學習過程的可控與時時監督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并持久而穩定,真正體現了過程性考核評價“以考促學”的價值。過程性考核雖然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1) 考核指標確立難度大。如上所述,給出了一些代表性考核的因素,但課程的具體考核因素可能因為課程本身的特殊性、教師施教方法以及學生群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確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具體指標難度較大。
(2) 教師工作量增大。由于過程性考核使得考核的次數與頻度增加,且學生數量較大,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花相當大的精力去研究、設計如何進行課堂提問、討論和互動,組織實踐操作以及科學規范命題等,這需要教師保持長期的工作積極性。
(3) 信息化手段需改進。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改革并不僅僅涉及授課教師和同學,還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協助管理,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為了有效、規范、便捷地管理學生成績,學校使用了教務成績管理信息系統,但是大多數教務成績管理系統在設計之初,并未在流程上考慮過程性考核需要錄入很多項成績的情況。如何改進教務成績管理信息系統使其便于不同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有利展開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五、 結束語
通過對程序設計類課程過程性考核進行探索和實踐,與終結性考核為中心的傳統考試模式相比,基于過程性考核的課程評價方式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督促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編程能力效果是明顯的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不同類型課程的過程性考核內容與形式應根據該課程的具體特點來設置,不應一概而論。而如何在過程性考核過程中為特別優秀或者具有特長的學生設置規則與方案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胡青,余嘉,陳玲等.自動化專業課程過程性成績評價機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296-299.
[2]朱從旭,施榮華.提高程序設計類基礎課教學實效的途徑與方法[J].計算機教育,2013(3):22-25.
[3]石曉梅.淺談過程性考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1).
[4]羅三桂,劉莉莉.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71-74.
作者簡介:
劉敏,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