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理課程教學中,概念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對于物理概念教學似乎我們總是覺得很難入手進行展開教學,因此部分教師在講述物理概念時,將概念的定義直接給出,緊接著就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概念。但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是將學生引入了誤區,甚至認為物理就是死記的“文科物理”。因此,在進行物理教育的過程中,不管是講授物理概念還是規律,我們都應該注意如何進行講述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會而不是背會。本文以密度教學為例,探討了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設計;教學分析
物理概念是客觀事物共同的物理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上,運用科學思維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質的因素,抓住一類物理現象共同的本質屬性,加以抽象和概括而成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都認為物理概念僅僅是一個概念,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學習。但殊不知這樣的教學卻給物理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弊端。
一、 物理概念教學要探究的內容
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物理概念教學其實是建立在對現象的考察基礎之上的。還要明確這個物理概念的屬性是什么,究竟是表征什么的,即探究物理概念的屬性。
1. 教材分析
在進行一節課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本節課的教材分析。對于教材分析我們主要是從這個物理概念在物理課程以及物理學中的地位進行分析。看看這個概念是核心概念還是邊緣概念,其上位概念是什么。其次,是從概念的結構來分析,該概念與其他知識是怎樣的關聯。在教材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看看教材對于這一節知識是怎樣進行概念建立過程的,教材上的概念建立過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其優缺點又是什么,該如何改進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分析教材時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2. 學情分析
課前我們很有必要進行學情分析,要知道學生其實并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物理來源于生活,因此,我們物理學中的很多知識與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在頭腦中就已經存在著一些前概念,需要教師關注。
3. 確定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要確定概念的具體要求,并在此基礎之上分析重難點,對于重點知識,我們可以依據這個知識的地位、結構、高頻考點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而對于難點來說,我們就要考慮為什么該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難接受。如知識點抽象,生活中直觀現象少,以及學生邏輯思維發展不成熟等因素,導致他們理解困難。
二、 具體的概念教學設計
對于物理概念的教學設計首先我們要明確概念的屬性是描述什么的,其次是如何進行屬性的描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選擇從學生的事實經驗入手,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已有認知;其次通過一些簡單的定性實驗來讓學生進行對現象的描述、分析與解釋;接著,設計半定量的實驗,逐步將研究的問題具體化,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讓學生對現象描述、解釋和分析;最后,我們設計定量的突破性實驗來解決問題。相信通過對物理現象反復的、逐步深入觀察與思考,經歷多次的認知轉變學生就可以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的概念。
三、 以密度為例進行設計
1. 教學分析
密度這節課在質量之后,同樣也是描述物質的屬性的其中一個物理量,顯然,這是屬于“物質與相互作用”這一大的物理概念之下的基礎且重要的物理概念。密度這節知識屬于初中課程中重要的知識之一,在第六章的四節知識中有三節內容涉及了密度的相關知識及應用,從中可見該知識在初中物理學習階段的重要性。而在今后的物理學習中,密度則作為基礎的知識,因此,學好本節知識很重要。
但是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教材中對于學習密度之前的這個探究實驗,個人總覺得有些欠妥,原因如下:為什么就突然會提出來探究體積與質量的關系?
2. 學情分析
針對本節知識,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密度相當于之前學習的知識(如質量)是比較抽象的,但好在密度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肯定都存在自己的認識,但這些已有認知是否符合正確認識,還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注意。
3. 教學重難點
密度的定義概念建立的過程。
4. 教學環節設計
(1) 以如何對不同的物質進行鑒別導入新課。如:我們該如何區分面前的這三種等體積的液體哪一個是水,酒,白醋呢?學生區別完后,將三種液體密封,問在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區分?學生不知如何分辨。此時需要引入一種新的描述物質屬性的概念。
(2) 接著通過分組實驗來進行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如:在學習這個概念前,做一個物體歸類的游戲。這些顏色相同的鐵塊,鋁塊,如何區分哪些是鐵塊,哪些是鋁塊?學生們會通過顏色來判斷,但此時顏色都是相同的。這時有的學生會掂量輕重,但是依然無法判斷。但是因為上一節課已經學習了質量,一些學生應該想到測質量,但是這些物塊的體積也是不同的,所以無法判斷。但他們會想將物塊體積測量出來,并把體積換成相同的來進行判斷。這樣他們發現在體積都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物質的質量不同,但對同種物質來說體積相同,質量也相同。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區分鐵塊與鋁塊。對于同種物質來說,體積相同的情況下質量是相同的,隨著體積的增大,質量也在增加。此時,他們可能想到,將質量與體積做比值。此時,學生就已經基本建立起密度的概念了。
(3) 接著讓學生繼續鑒別一些物質,來加深對密度的理解。如:在讓學生判斷一下哪些戒指是銀的哪些是鍍銀的,通過密度的知識來進行判斷。
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比課本直接探究質量與體積的探究實驗來建立密度概念好得多??傊谖锢砀拍罱虒W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在實驗事實的基礎之上,逐步將概念建立起來,而不是直接將概念告訴學生讓其死記硬背。
參考文獻:
[1]郭玉英.中學物理教學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
[2]王文清,郭玉英.物理概念教學的探究設計——以加速度為例[J].物理之友,2014,30(3).
[3]義務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作者簡介:
韓正旭,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