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摘要:對隨父母流動子女的教育是一個緊迫的社會現實問題。作者以位于城鄉結合部的一所普通完小的少先隊工作為案例,研究流動子女就學和他們的家庭教育現狀,探求學校教育的相應對策。這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頭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用價值。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現狀;家庭教育
流動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隨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歲、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人口。
隨著江蘇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城市務工就業,而他們的子女也跟隨父母進城生活和求學,成為一個流動人口子女群體。在江蘇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這一現象在近年來尤其突出。
由于特殊的社會和家庭背景,流動人口子女比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經歷得更多,也更早熟。而他們之中大多數目前還無法真正和城里同齡孩子一樣享受童年的幸福,缺乏社會關愛和更多的親情呵護,因此心理狀態普遍欠佳,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也不盡如人意。另外,由于家人關注少,他們身上的安全隱患也比城市孩子多。
將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生進行調查比對,發現他們的心理特點與本地學生大不一樣:在各種心理障礙中,本地學生患有學習焦慮癥的最多,而流動人口子女則是有不安全感的最多。包括由于父母忙不能照顧自己而產生的孤獨感,目睹城鄉差別而產生的自卑感,以及學習無人輔導和經常轉學導致的學習挫折感等。
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認為其主要的根源還在于這類學生家境貧困。
通過調查,流動人口群體的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水平,具有大專以上高學歷者只占極小比例,承擔子女教育的能力普遍不足。就總體收入水平而言他們仍是城市里面的低收入群體,因此生計艱難、剩余有限,用于教育的投資不足。以他們自身的實力很難彌合和城市兒童教育條件之間的巨大差異。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我們一致認為,學校少先隊組織的第一要務是要對學生加強“基礎文明教育”,以提高這一群體的素養,使他們在義務教育的初級和中級階段打好基礎,身心得到正常的發展。
(一) 以人為本的健康教育
針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薄弱的特點,開展“身體健康,思想健康,行為健康,心理健康”的“四健康”教育。學校開設“燕燕心語屋”,請接受過心理培訓的老師持證上崗,隊員通過“心語”信箱留言;在校園網上開設“心語QQ群”,隊員和老師用網名聊天溝通;大隊部通過組織開展“清潔小天使”“禮儀小天使”“健康小天使”等特色文明小隊創建活動,小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共鑄誠信”爭做文明小使者活動,創立“少年警?!钡纫幌盗谢顒?,以抓文明習慣養成、抓組織紀律觀念為切入點,帶動少先隊員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 培養自信的賞識教育
每學期初結合“雛鷹爭章”活動的開展,讓隊員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制定爭星目標,自己努力實現目標,學期末則進行自我評價與老師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的“××之星”評選活動。這種在完全自主化的環境中激勵隊員不斷鍛煉求進步的活動方式,極大地培養了流動兒童的自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 激發愛心的回報教育
通過各種“手拉手”、幫困助學等活動,讓隊員們在“被愛”的過程中體驗愛的溫暖,進一步喚起其內心深處愛的種子,形成相互關愛的良好氛圍。鼓勵隊員們學會感恩,學會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幫助他人,學會回報社會。比如“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為家人為師長做一張賀卡,說一句感謝的話,唱一首贊揚感恩的歌曲,做一件小事;重陽節看望一位孤寡老人等等……這種走心的教育活動,對于缺乏充分關愛的流動兒童來說,在其成長歷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在學校管理上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減輕家長的后顧之憂:
1. 經濟上:建立愛心基金及多種形式的獎勵措施
全校教職工三年前就自掏腰包成立了一個“愛心助學幫困基金”,對表現好、成績好但家庭困難的學生給予愛心補助。教師還定期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盡力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申請各項減免補助以及營養午餐等。有些老師還悄悄地“私下”資助自己的學生,使他們能安心讀書。
2. 開辦家長學校,使家長具備更加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學校請來各種教育、心理專家為家長進行家教知識講座、開辦培訓班、召開座談會、請優秀家長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為家庭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強化家庭教育的功能,使很多的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3. 課余生活: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過得充實有收獲
學校努力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和少先隊實踐基地,大力拓展校外輔導員隊伍,做到各個年級有匹配的活動陣地,各個中隊都有自己的校外輔導員。包括“交警大隊、消防中隊、駐蘇部隊北兵營、農業技術學院以及市園林檔案館、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都成為了隊員們開展活動的好去處。在這些技能專業化、行業多面化的校外輔導員隊伍支撐下,學校開設多個興趣小組,讓孩子們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意義,掌握“自護自救”的本領,熟練使用電腦,進行科技小制作,加強體育運動,提高書畫技能,讓孩子們遨游知識的海洋、探索科學的奧秘、享受實踐的樂趣、培養文學興趣和藝術修養……其中不少學生參加市區的比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老師還帶領他們去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把蘇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社群關系,加強其社會角色意識,培養他們遵守社會行為規范,讓兒童在社區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現代的文明公民品質,培養其健康人格。
對流動兒童的關愛和教育,是我國城鄉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學校應該也能夠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轉變辦學理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推行適合流動兒童的實踐活動等。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關心并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流動人口的權利視角[J].人口與經濟,2012,(3).
[2] 李榮華.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實然和應然[J].教學與管理,2014,(8).
[3] 王映.給流動人口子女以真正的教育平等[J].教育導刊,2014,(1).
[4] 賴艷.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探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張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