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新課改的目的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助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它雖然極大地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但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還是傾向于學生的應試成績。新課改的推進與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為此筆者由以往的教學經驗,簡要分析了當下歷史課堂所存在的教學問題,總結了提高課堂效率的策略,以此來提高老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一、 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 老師教學方法不當
當前老師受以往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一時難以改變以往教學方法,亦或是只樹立了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意識而不能很好地將教學方法應用到實踐當中。在課堂仍然表現為傳統式的“填鴨式”教學,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上來與老師互動,這樣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學生不能拓展課外視野,甚至難以把握課本知識,另外傳統教育方法限制了學生課堂發言的機會,因此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初中課本大都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各個重大歷史事件,其內容淺顯易懂。但如果老師也只是側重于讓學生了解記憶歷史事件,那么就會極大地降低學生的興趣。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當時時代背景或事件主人的生平等就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講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只讓學生們背誦記憶歷史事件,了解事件意義,而不分析當時社會現狀與時代背景,這必然會使整個課堂枯燥乏味。相反老師可以引入左宗棠的生平、當時收復新疆的必要性、整個大清國現狀等等問題來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 豐富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興趣往往使人們能夠快速深入地了解實物。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只要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就能夠提高他們對于新知識的欲望,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反如果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就會使他們對于學習產生厭惡的心理,甚至產生別的不利因素。因此就要求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添加一些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內容來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講到趙國時可以介紹成語古都邯鄲,列舉一些完璧歸趙、破釜沉舟、毛遂自薦、胡服騎射、邯鄲學步、一枕黃粱等成語典故與學生們互動,也可以讓學生比賽誰說得成語多,誰解釋得好。又如在講到唐代的文人墨客以及他們的墨寶時,可以邀請書法老師講座,或是組織學生去畫廊欣賞各個名人楷、行、草字體,來拓展學生的視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 推進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讓學生們從實踐中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實踐學習讓學生們的知識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更加地貼近事實。這一教學方法對于歷史這一學科尤為重要,因為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會留有痕跡,而這些痕跡就是學生們從中學習的養料。例如:在講到抗日戰爭時,可以由老師組織帶隊到社區走訪當年的老人,讓學生們聽奶奶、爺爺講述當年抗戰的故事。讓學生們從這些采訪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情況。又如在講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時可以帶領孩子們到當地的博物館參觀,通過對比改革開放前后的城市面貌,鄉村面貌,社會生產力的變化,可以使學生們全面地了解改革開放對人民的好處、對中國發展的好處。因此通過這些實踐的教學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
(三) 利用多媒體設置情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彌補了教師教學過程中表述能力的不足,多媒體所具有的圖片、視頻、音頻能夠直接而有效地將歷史事件反映給學生,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知識。除此以外,由于多媒體的圖片、影音更加的直觀,因此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中的百團大戰時可以播放電影《百團大戰》的片段,通過觀影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當時戰爭的殘酷、人民軍隊必勝的決心、日本軍人的慘無人道。又如在講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時,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一些當時的視頻與圖片,也可以播放一些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現狀,以此來達到教育學生愛國主義的目的。多媒體教學運用方式靈活多變,需要老師正確運用教材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來提升課堂效率。
三、 結語
歷史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對于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這一階段老師的引導就變得至關重要,所以就要求老師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結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初中歷史的課堂上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運用教學方法。以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達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冉飛躍.探究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南北橋,2017,(2):83.
[2] 唐修云.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探究[J].讀與寫(上,旬),2015,(12):457-458.
作者簡介:劉靜,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對竹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