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教育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始思考如何做好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工作。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現,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為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當前,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著不小的現實困境,亟待通過加強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滲透、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等方式,做好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工作。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擔當;進取意識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育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精神家園。當前,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深度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越來越多元化,職業院校的學生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容易產生迷失,需要加強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 中華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于責任擔當的論述,無論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無論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無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處世之道,都是璀璨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激奮人心的責任意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往開來,在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賦予責任意識新的內涵,無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均深刻詮釋了新時代下的責任擔當意識。
(二) “學而不已,闔棺乃止”的終身學習意識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高速發達的電子信息技術,知識更迭周期越來越短,人們獲得信息資訊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一根網線或者無線WiFi,一臺智能終端,幾個關鍵詞,便可以讓人們獲得海量資訊,終身學習成為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早在三千年前,中國的古代學者們就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無論是莊子口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還是孔子認為的“學而不已,闔棺乃止”,抑或是民間一直認可的“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終身學習的精彩闡述,在國家構建“處處可學、人人皆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依然散發出璀璨的精神光芒。
二、 當前民族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政工作中的現實困境
(一) 高職院校對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認識不足
受當前社會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當代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較為重視實用性,將英語、計算機以及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知識放在優先位置,相比之下,中國傳統文化不能直接創造經濟價值,不受熱捧。不少職業院校并沒有專門設置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相關課程。同時,九零后的職業院校學生普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度不夠,相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學生沒有讀完四大名著,對《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中國傳統經典著作更是知之甚少。同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在學生群體中得到高度認同,而中國傳統節日的認同度較低,這些都需要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
(二) 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滲透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思想政治主干課程沿襲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四門課程為主,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有限,滲透力度不夠。加之當前職業院校中盛行的“重技能、輕人文”的育人方向,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基本上要各種講座的形式開展教育。這樣重技能、輕人文的育才傾向,讓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職業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理論核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石,理應在職業院校的思政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加強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的課程建設、提高思政工作者傳統文化素養,利用傳統文化構建校園育人新環境。
(一) 加強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滲透
正如杜甫詩中所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代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般影響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首先,課堂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中,教師若能有效地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將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與黨和國家提倡的“八榮八恥”完美結合,舉辦一個“八榮八恥”的專題講座。例如在“熱愛國家為榮,以危害國家為恥”時,岳飛的精忠報國與秦檜的投敵賣國,史可法的“頭可斷,身不可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例子,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生動體現;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貴君輕”、“君人者以百姓為天”、“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思想講解八榮八恥中的“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等。
(二)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到,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占領高校思想政治高地,引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的建設工作。職業院校思政工作者同樣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教育責任,正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職業院校的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用傳統文化思想指導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推動傳統文化融入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教師要先學先行,入腦入心。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己學深、學透、學活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運用傳統文化思想武裝頭腦,用傳統文化充實課堂教學,用傳統文化思想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蘊,堅持“古為今用”的思想,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將馬克思主義觀念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同時,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減少枯燥說教,糅合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各種生動事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靈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機,理論聯系實際,讓思政工作發揮引領學生思想前行的巨大威力。
(三) 利用自媒體構建校園傳統文化教育新環境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移動智能手機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種社交APP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應當也必須與時俱進,把握新媒體,通過官方微博、官方公眾號等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融入傳統文化精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網絡教育高地。職業院校思政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開創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陣地。利用新興媒體做好新時代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工作,打造校園傳統文化教育新環境。
四、 小結
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國與國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越來越多元化,新時代下的職業院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蝕。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現,為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職業院校思政工作者應當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傳統文化素養,加強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利用自媒體構建校園傳統文化教育新環境。
參考文獻:
[1]郭泉.中國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D].江西理工大學,2012.5.
[2]王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8):213-214.
[3]王文杰.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論學習,2013(7):21-24.
作者簡介:
江李新,湖南省長沙市,長沙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