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棟權
摘 要: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展。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把學生看做學習主體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本文筆者,就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結合自己的教學就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開展分層教學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探究;課堂教學
一、 前言
所謂分層教學,即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傾向等,通過科學的方式把學生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教師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且恰當的分層策略,進而讓不同群體在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和提高。通常人們又把分層教學稱為分組教學,在這種教學形式中教師通過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以及學業(yè)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然后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開展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漸推廣,這種教學形式開始逐漸運用于高中數學教學中,由于這種教學方法關注了學生個體差異,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也越來越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采用。那么,具體來講,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分層教學呢?現(xiàn)筆者就此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二、 創(chuàng)設良好的分層教學環(huán)境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分層是一種隱性的分層,即教師在調查和觀察的基礎上,根據班級內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狀況以及特長愛好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將學生分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整體發(fā)展的機會,進而充分發(fā)揮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激勵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間人際互動,更明顯的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進而引導學生形成了有利于每個成員協(xié)調發(fā)展的學習氛圍。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是以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教學形式。為了在教學中有效開展分層教學教師要注意的是,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而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成績,讓不同成績水平的學生都能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身的潛能,而并非是對學生人格的分層,更不是人為的制造等級。
三、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分層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設計出適合不同學習層次的各類學生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選取訓練材料及考評資料等素材。學生在分層學習過程中每達到一個目標就自動進入下一個知識模塊,從而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為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教師事先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摸底就變得必不可少,通過摸底教師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學習成績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不同,進而根據這些不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同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水平,確立與學生相適應的教學目標,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困生”的學習難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滿足“學優(yōu)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具體來講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的同時,從高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實際情況出發(fā),遵照教學大綱依次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以適應教學大綱中的基礎目標、中等目標、高等目標。其中A層次的是學習相對困難的“學困生”,但是在教師和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幫助下能夠掌握課本內容并完成部分簡單的練習題。B層次的是成績中等的學生,這部分學生能夠掌握課本基礎內容,也能獨立完成簡單的練習,只要教師稍加啟發(fā)他們的進步就很明顯。C層次的是成績較好的優(yōu)等生,這部分學生既能掌握好基礎知識,又能獨立完成練習,甚至對于一些較有難度的題型也能自己解答。教師可以引導這部分學生主動幫助A、B兩層學生解答問題,同時不斷理清自己的解題思路,最終實現(xiàn)三個層次的學生相互合作,結成相互促進的學習伙伴,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
四、 教學遵循分層原則
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且合理有效分層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貫徹落實分層原則。具體來講包括如下幾方面:首先,課前預習分層化。由于高中階段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目的性明顯增強,所以教師可以在深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已定的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預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預習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較好的預習效果。其次,課堂教學分層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向交流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實現(xiàn)分層教學的關鍵所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要以B層次的學生為基準,同時照顧到A、C層次的學生,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原則,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宜要求過高,層次落差也不宜太大。這樣才能既保證A層基本聽懂,得到及時輔導,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換句話說就是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新舊知識過度自然、層次分明。最后,布置作業(yè)分層化。作業(yè)是鞏固教學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布置分層次的課后作業(yè)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過去一刀切的作業(yè)布置模式,轉而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與他們能力相符的課后作業(yè),這樣不僅克服了“大一統(tǒng)”的做法,而且還可以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付桂媛.也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分層教學[A].2016年4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2]陳麗妍.也談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1,(08).
[3]艾文宇.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體會[A].《同行》2015年10月(上)[C],2015.
[4]薛經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法初探[J].學周刊,201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