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敏
摘 要:在現如今的高中歷史課堂上,“情境”教學被越來越多的教師當做“法寶”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但是也出現了盲目追求情境,把情境當點綴的現象。那么,如何避免盲目跟風,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呢?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情境;情感;認知水平;教學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情境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利用率也越來越高,甚至到了“逢課必設情境”的狀態。好的教學情境固然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反而會事倍功半,也偏離了我們使用它的初衷。所以,恰當合理地“創設情境”才能對教學起到推動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踐談談點滴想法。
一、 挖掘能激發“情”的素材
情境情境,既要有境,更要有情,二者相輔相成。情是前提,只有激發出情,才能把學生帶入教學需要的境。歷史知識中有很多能夠激發學生情感和興趣的素材,在設計教學情境時,需要教師細心去挖掘并利用。例如,在一次同課異構活動中,兩位教師都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一課,在講授五四運動時,第一位教師以問題來設置情境,課堂上學生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整個過程很有序也很流暢,學生對教學內容應該是掌握了,但整個過程中學生大都面無表情,這種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只是膚淺的、表面的,也缺乏對學生情感的調動與價值觀的培養。另一位教師則講了一個故事:“1919 年5 月2 日北京大學等學生代表知道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了,便決定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應對辦法。會上學生領袖羅家綸正在發表后來被稱為“五四宣言”的演講,這時愛國學生劉仁靜懷揣一把尖刀悄悄擠進會場,并拔刀刺向自己的腹部,被身邊同學急忙奪下,劉仁靜此舉試圖效仿譚嗣同以熱血喚起民眾覺醒。無獨有偶,在群情激昂之時,北大法律系的謝紹敏當場咬破中指在衣服上血書“還我青島”。會場氣氛慷慨悲壯,當晚學生們徹夜趕寫標語、制作條幅,第二天,五四運動爆發了。”故事講完后,所有學生都非常激動,也理解了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由學生為先鋒的愛國運動。上述兩種教學設計,第一種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調動,第二種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兩者教學效果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二、 教師要投入感情與激情
依靠歷史素材來激發學生的感情和興趣還是不夠的,更需要教師自身投入感情與激情。教育家贊可夫說過,課本如果沒有經過教師情感的加溫,那么這種知識傳授越多,你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教學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和鼓勵。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時,我用課件展示了1937年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以“紫金山下”為題所登的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殺百人比賽的照片,并配以悲憤的音樂。告訴學生二人因不知道是誰先殺到一百人的,所以勝負難分,于是重新再賭看誰先殺滿一百五十名中國人,我觀察此時學生的神情是憤恨的。此外我還借助影音資料,向學生展示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幸存記憶”和一些歐美人士留下的當時的照片史料,讓學生們看到了當年日軍燒殺奸淫的累累罪惡。學生聽了我充滿悲痛與憤怒的解說,一個個心情沉重,并對日本的侵略行徑產生了強烈的憤慨,所有這些史料的運用為學生情感的培養埋下了伏筆。試想在這里的教學,如果教師用一種陳述的方式給學生講,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很明顯這兩種不同方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不可相提并論的。所以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自身的入情入境非常重要,只有教師自己被感動了,才能感動學生。
三、 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心理
學生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知識儲備也越來越豐富,但他們在不同的年齡層次、不同的學習階段,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情境教學過程中就必須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心理來創設。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助于教師實施自己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完宗法制后,從生活經驗出發,布置了一道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長幫助下,盡量多地寫出自己家族所有成員的性別、姓名和稱謂,構建起一個自己家族的世系表。同時讓學生思考問題:當下重男輕女的觀念、小孩隨父親姓的現象、人死要落葉歸根的愿望,諸如此類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社會經驗和家庭調查,加深了對宗法制的認識;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對一些社會現象也有了深入的認識。
經過多年的歷史教學,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盲目地、不切實際地去套用一些新穎的教學形式、教學手段,不但不能提高教學實效,還會影響我們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學情境的設置本是為了更好、更快地達成教學目標。但如果認為沒有情境就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無論什么環節都要安排一個情境,那么情境會變成一個徒有其表的裝飾品,很難真正起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當然合理、準確、恰當地創設情境又毫無疑問地會推動我們歷史課堂的教學,會成為歷史課堂的主打歌。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許德珩.為了民主與科學——許德珩回憶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
[3]楊志才.生動的歷史與歷史的生動——兼談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J].歷史教學,2003.
[4]廖耀良.打造有生命力歷史課堂的嘗試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