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問的方法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在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設計往往是教學活動中最見功力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要以“問題”帶動教學,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其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是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簡要從幾個角度談談。
關鍵詞: 中職語文;創造性思維;課堂提問
一、 導向式提問
思維活動的過程總是有一個起點、一個過程和一個終點,何謂“導向式提問”?顧名思義“導”就是“導入”的意思,“向”是指“定向”,概括的講就是尋找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確定思維活動的起點,并且指明思維的方向。如講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導人式提問可以這樣設計:
1. 什么叫說明文?說明文有哪些分類?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2. 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文?
3. 本文屬于哪一類的說明文?分別使用了哪幾種方法?
第一、二兩個問題都是從文本和形式上導入的新課,這種導入式提問的意義就在于實現知識的類化,從已有的知識中找到解決的辦法和途徑。這既是應用已有的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第三個問題是為了使學生思維活動定向,以提高思維的針對性。學生以導向提問為起點,帶著疑問,從中也會體驗到思維的快樂。
二、 了解式提問
在問題導向式教學中,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獨立閱讀課文之后,對文本形成初次的印象,自然也會產生很多疑問,了解式提問的目的是掌握學生的初次印象,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疑難點。如講析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代表作《最后一片葉子》時,設計以下提問:
1. 小說的線索是什么?
2. 誰是小說歌頌的主要人物?為什么?
3. “歐·亨利式”結尾體現在什么地方?這種提問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獨立性,這是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的因素,隨著思維品質的改善,閱讀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又如在講析曹禺的話劇《雷雨》時,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教師可設計以下提問:
1. 周樸園是如何對待死去的魯侍萍的?
2. 周樸園是如何對待活著的魯待萍的?
3. 周樸園是如何對待眼前的魯侍萍的?
另外這種提問方式還有較大的包容性,不同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初步印象。這種提問方式還有利于解決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和學生個性差異之間的矛盾,使學生的思維盡可能地得到發展。同時,還有利于信息的反饋,掌握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為下一步深入鉆研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 深入式提問
教師設疑、提問應隨學生思維的發展而深入,它能夠引導和啟迪學生向縱深處思考,幫助學生提高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文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都可在這里落實。提出問題的實際矛盾,要找準突破口。所謂突破口,應是全文的關鍵所在,是作者在表達上精心設計的地方。鼓勵學生質疑,才能激發學生釋疑,一般情況下,這個突破口也就是學生的“疑點”“難點”。
在教學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時,教師可根據文章的順序和教學要求設計下列提問:
1. 辛亥革命的消息是如何傳到未莊的?這消息傳到未莊后為什么“人心動搖”“謠言旺盛”?
2. 阿Q對革命“深惡而痛絕之”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又“神往起來”?
3. 阿Q的革命暢想曲說明了他對革命有著怎樣的認識?
4. 秀才等人的盤辮子與阿Q的盤辮子有什么區別?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正涉及到課文的關鍵之處,也就大大加強了思維的強度,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但因這組提問效量較多,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如果采用口頭提問的形式,很可能形成滿堂問,“牽著走”,學生沒有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匆忙作答,未免有錯。因此可采用書面形式的問,或板書或讓學生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再看書。這樣,學生必須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教師對“導”的作用。 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解決全部的或部分的問題,基礎好的學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思維量,基礎差的同學至少也能獨立解決部分問題。即使學生在獨立思考時有所疏漏,也可以在講評中得以彌補。這種探索的過程往往比結論本身更為可貴。
四、 歸納式提問
歸納式提問往往運用在課文講完之后,讓學生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完整而深刻的認識。歸納式提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由特殊性向一般總結,只有通過概括才能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準確、更完整、更本質的反映客觀現象。
《雄關賦》是一篇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比較復雜的文章,教師在講析寫作特點時,可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維。
1. 思慕中的雄關在作者孩提時代的腦海里是什么印象?用什么表達方式?為什么?
2. 眼前的雄關作者又是如何描寫的?作者又用什么表達方式?為什么?
3. 心中的雄關是怎樣的?又需用什么表達方式?為什么?
以上問題都要學生結合原文思考和回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逐一小結,以幫助他們在自行閱讀其他比較復雜的記敘文時,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當然,對歸納提問的問答并不容易,其過程可以讓學生先寫一個歸納提綱,通過提綱挈領,既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同時又能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課堂提問是組織教學的中心環節,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精彩而有效的提問,可以活躍課堂,誘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不過,提問要講究有效性,關鍵是要注意提問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完整性是指問題要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整體存在,不要為了突破某一點,而把文本解讀搞得支離破碎。連貫性指的是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之間,要做到“銜接自然”以及“過渡合理”,問題由深入淺,由點到面,逐步生發開去。這樣,教師以問題帶動教學,使學生對問題欲放不忍,欲罷不能,積極全程參與知識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問是啟迪創造性思維的手段,問題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是點燃創造的火花。對此,做為一線中職教師,我們應給以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湯俏芳.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1,(2):93-94.
[2]王愛萍.中職院校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D].魯東大學,2014.
[3]何廣.中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研究——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林藝君,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