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的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一方面是對小學階段積累數學知識的升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高中數學學習打好基礎。在這個階段,教師能否做到有效教學顯得至關重要。本文擬分析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出現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建議
所謂“有效教學”是20世紀上半葉由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興起的,強調教師的教學效益通過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者學生學得好不好來核算,注重提高教師教學時的“對象”意識。
初中數學較小學階段的數學而言,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進入初中階段,教師能夠做到有效性教學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成功為高中階段打好基礎,是否可以全面、靈活、系統地開始數學學習。本文擬分析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出現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
一、 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課堂氣氛不活躍,過于沉悶
不同于小學階段數學課堂的輕松有趣,初中階段學生新增加了史、地、生、政、物、化等課程,課程增加學習壓力自然比較大。再加上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比較嚴謹的學科,既沒有物理、化學那些有趣的實驗,也沒有文科性學科的有趣故事,學生需要面對的通常就是大量的習題。同時教師為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進行知識點或者數學問題的講解,而數學學習恰好是一種高強度的腦力學習,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段時間后,常常會出現大腦疲勞的現象,因此初中數學課堂通常比較沉悶。
(二) 學生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
數學是一項高度燒腦的學科,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常常會出現習題做了很多,但是學習成績依然上不去的現象。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把握課堂上的分分鐘,“填鴨式”的灌輸大量的知識點,然后要求學生通過做大量習題來進行強化,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長期被動地學習,缺乏對學習方法的體會,死學硬學,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一直提不上去,逐漸成為“學困生”。
(三) 本末倒置,忽視了學生的主導地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初中階段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不在于教師教得多好,教了多少內容,而在于學生接受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課堂就是教師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張嘴,一支粉筆就能輕松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完全不講究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勇于思考。部分老師甚至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授課時一視同仁,課后也不對學生掌握情況調查,導致“學困生”跟不上教學進度,“優等生”吃不飽,嚴重影響整個班級的教學進度。
(四) 教學設計不合理
有效性教學強調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學生愿意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和評價創新性學習。一堂數學課是否有效,主要看學生是主動獲取還是被動接受知識,是否獨立思考、交流合作,是否積極主動和勇于探索。雖然有效性教學的要求在全國初中學校已經倡導了很久,教師們也都接受了相關的培訓,學習了相應的理論知識,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學設計還是不夠合理,導致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不高。
二、 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路徑
(一) 精研教材,做好備課
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在給學生“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響亮的時候,靠題海戰術強化學生掌握度的方法顯然已經不可取了,再加上初中階段本就為數不少的課程,如果教師依靠大量的習題來完善數學教學,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擔。而且無論是哪種版本的教材,受到篇幅、學時的限制,都會有一定的缺陷,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校、每個班級的需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科書資源,根據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融合,使教科書“校本化”“班級化”。很多學校成立了數學教研小組,集體備課,通過集體的力量充分研究教材中每個活動內容以及活動的內涵,研究教材中各個章節間的內在前后聯系,共同確定出一套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方案。比如在備課初中數學較難的函數時,可以事先明確好教學目標:幫助學生了解并準確應用函數;確立教學內容:要教什么,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制定教學方法:用什么方法教。
教師在精研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好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完成教學備案,確保讓每一位學生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同時課后再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讓備課也成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步驟。
(二) 做好提問藝術,提高課堂效率
作為一門燒腦的科目,一節數學課其實就是通過若干個問題組織起來的,解決好學生的問題,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傳授。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設計啟發性的問題,環環相扣,引導學生完成新舊知識的融合呢?
1. 有針對性的提問
教師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同時還要符合教學的設計需要。教師在提問前要首先做好預設,通過不同方式,逐漸加深難度,層層遞進,同時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表述型的問題,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進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2. 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對于教師的提問,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學生回答問題后,只要不是絕對性對錯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否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對于函數面積的求取問題,不同的學生或許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予適當的鼓勵,保障學生的學習熱情。
3.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提問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掌控教學進度,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與教師的提問方式、提問契機的把握、提問的語氣、提問的質量等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要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endprint
(三) 讓教學貼近生活,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 數學既然是來源于生活,自然數學教學也要貼近生活,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主動為學生提供一些數學知識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能夠自發地將數學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將數學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比如在學習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教師可以拿一疊A4紙,分別展示將紙折疊成四份,取一份;折疊成六份,取一份;折疊成八份,取一份,將每一份進行對比,分別比較1/4,1/6,1/8的大小,從而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分子相同時,分母越大,分數越小。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直接展示蛋糕、蘋果、月餅等的劃分,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設教學情境,讓抽象的數學概念簡單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放飛學生的思維。
(四) 掌握聆聽技巧,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習的過程是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緊密結合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于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對于學生而言,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思維的放飛,人格的解放。對于教師而言,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分享,一種理解。對于學生的每一次提問,教師能夠始終做到微笑以對,帶著鼓勵、賞識的目光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表述,學生就會感覺到來自教師的關愛、理解和寬容。這是對學生人格的關愛,能夠讓學生真正從心底感受到被人欣賞的幸福。如此,容易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也能夠提高師生溝通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自然而然地就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初中階段要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課前要深化對教材的把握,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課上要掌握提問技巧,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環境,課后注意聆聽學生的聲音,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如此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放飛思維,提升創造力,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有效教學三大內涵及其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2(05).
[2] 戴風明.論“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教學觀與數學有效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10(06).
[3] 于鴻麗.有效教學理念下數學教師的課堂行動研究[J].數學通報,2010(09).
作者簡介:
潘虹,中教一級,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市第十六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