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王軍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體育教育也越來越收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農村體育教育。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身體逐漸發生變化,因此,在中學階段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大的幫助。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的發展不僅影響中學生的身體發展,還會對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那么,如何在缺少器材,不符合標準場地的農村中學上好一節體育課,成為體育部門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將結合農村體育教學的現狀,尋找解決農村體育課的方法,給農村中學體育課的正常進行提供一定的保障。
關鍵詞:農村中學;設施簡陋;體育課;正常進行
受到基礎教育改革的影響,我國中小學生普遍強調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體育課程已經從選修課轉變為必修課,并且每周都必須有體育課,供給學生放松大腦,鍛煉身體,提高學生的抵抗力。我國是農業大國,60%多人口都是農民,所以,提高整體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有效方法便是提高農村學生的體育教育,加強他們的體育鍛煉,從而促進整體的體育教育水平。但是,由于經濟有限,我國農村學校的體育課程開展存在一定的困難,無論是教學場地還是教學器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學校應該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能上好每一節體育課,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一、 我國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現狀
1. 師資力量欠缺
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我國農村體育教師僅占城市體育教師的30%左右,而我國農村中學卻占全國的60%左右,相當于每個農村學校擁有的體育教師數量不超過三名,農村中學的體育教師的教學經驗也十分欠缺,他們只明白一些膚淺的道理,他們也沒有經歷過正規的系統教學訓練,沒有足夠的教學時間,大多數農村中學的體育教師都是兼職或者是代課。因此,無論是在教師的數量或者質量上都無法達到正常教學的標準,教師的不足將會嚴重影響中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
2. 體育設施不完善
體育場地是開展體育活動的唯一場所,根據規定的要求,在進行體育課時,學生人均活動面積最少5.3平方米,但是由于受到經濟的制約,許多農村中學沒有足夠大的操場,人均活動面積在2.3平方米左右。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等活動場地也是少之又少。所謂的操場就是用石子鋪平的地面,學生在活動時經常會被揚起的沙塵迷住眼睛。在許多農村中學也會出現許多學生占用一個籃球場玩籃球的現象。在這種環境下進行體育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根本得不到提高,相反,許多人擁擠在一個場地做活動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容易出現學生碰撞的現象。
3. 思想觀念落后
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比較嚴重,許多教師還堅持著“重學輕體”的教學理念,他們認為體育教學沒有用,學生只是在體育課上進行玩耍,根本學不到知識,相反,利用體育課給學生灌輸考試的知識更有利。他們的這種思想不僅阻礙了學生身體的成長,還會給學生的心理產生壓力,這種壓力并不能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反而會挫敗學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逐漸產生厭學的心理。
二、 提高農村中學體育教學方法
1.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體育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教育部門在任命體育教師時,應該給他們進行系統訓練,讓他們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提高每位教師的知識儲存量。教育部門也可以讓一些教師參加培訓班,讓他們學會如何教課,如何正確的傳授知識,以及一些教學方法。由于體育課存在著一些危險性,因此教育部門應該要求每位教師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應對突發事件。只有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學生才能夠在體育課上學習到必要的體育知識,并且自身安全也能夠得到相應的保障。
2. 對學生采用分組式學習
由于場地較小,導致學生活動時比較擁擠,容易發生事故。因此,教師可以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人員擁擠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分組式教學,由于場地的大小是固定的,教師不可能擴大場地,因此,他們可以調整體育課的時間,避免出現多個班級上體育課占用一個場地的現象。教師可以給一部分班級上室內體育課,主要給他們講解體育的由來及發展,以及體育課注意事項,讓他們充分了解體育文化,以及相關的安全知識;另一部分班級進行室外體育課,然后給不同的班級講解不同的體育項目,然后讓每個班級分場地練習,在班級內選擇兩個負責人,讓他們負責班級內部的紀律,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任務,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
體育課不僅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還能夠讓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鍛煉,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釋放壓力,讓大腦保持清醒。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提高對中學生體育課程的重視,特別是一些農村中學,教育部門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農村中學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中學生的身體素質,讓他們能夠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學習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國勝.淺析如何優化初中體育教學實踐[J].中華少年,2013.
[2]吳國勝.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有效性分析[J].學院教育,2013.
[3]沈瑞蘭.努力創新初中體育教學方式以此提高初中體育教學的質量[J].求知導刊,2013.
作者簡介:王洋,王軍,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