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學習的目的是運用,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往往忽視知識的應用價值,這無疑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消極的影響。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培養富有生機活力的學生,讓學生成為有知識、有能力的新時期合格人才,因此,我們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行為,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真正實現地理教學的總目標。
關鍵詞:高中地理;活用知識;教學策略
初中地理課堂標準里明確規定“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是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是一脈相承的,它這樣規定說明高中地理課程要“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仍然應該秉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個原則,改進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在地理學習中關注生活,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走入未來生活的能力。
一、 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課堂,懂得生活中有地理
教學活動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課堂導入,要想讓學生懂得生活和地理的關系,就得從課堂導入開始,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創造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情境,讓這樣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堂學習之中。生活情境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的情境,是學生們已知的、經歷過的,在認知上比較熟悉,從情感上就會不排斥,所以,學生就會很順利地進入課堂狀態。
在高中地理《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一節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則資料:2010年我國開展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數將近13.39億。第二則資料:我國的二胎政策演變,從雙方都是單獨的可以生育二胎,到二胎政策的普遍放開。這兩則資料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尤其是第二則材料,可能在某個學生的家中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這樣的課堂導入,學生們非常熟悉,所以能夠激發學生探究人口問題的興趣,并且讓學生覺得地理原來就是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增強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從已知的、熟悉的內容開始,比直接讓學生學習未知的、陌生的內容要容易,學生在內心深處也更易接受。而創造生活情境,正好符合這個心理規律。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開始的恐懼感,給學生在心理上一個緩沖的過程,讓學生逐步深入到課堂中心。
二、 抓住生活熱點,開展探究學習,學習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中的確有地理,地理也的確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里我們只說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因為熱點問題本身學生就會非常的關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敏銳的眼光,善于發現并及時抓住生活中能夠與地理聯系在一起的熱點問題,積極引導,分析探究。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探究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在高中地理《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一節的教學中,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人類的生存的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氣候變化是現在世界各國都關注的熱點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出近幾年由于氣候變化影響出現的極端事件,并且配以圖片,從視覺上刺激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氣候對人類深刻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上升到理論思維之上。這些年氣候變化出現的極端惡劣天氣,學生都身在其中,感觸非常深刻,所以教師給出這些數據和圖片,然后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積累探究產生的原因。
高中學生思想逐漸成熟,社會責任意識也逐漸增強,他們非常希望能夠參與社會生活,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社會反響大、所有人都關注的生活時事熱點問題。所以教師應該明白學生的這個心智特征,因勢利導,組織教學活動,開展探究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有地理,地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長此以往,不僅增強了學生運用新知分析社會問題的意識,更提升了學生的內在素養。
三、 走出封閉課堂,進行實踐探究,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生活即教育,我們的學生不能總是被教師封閉在“象牙塔”的世界中,不能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或者把學生關在教室中,然后大家坐而論道、針砭時弊,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現代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適時地把學生引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之中,讓學生們用課堂上學到的地理知識,去調查,去實踐,去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地理教學。
在高中地理《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單元教學活動《學會小區域調查》的教學中,這節課要通過課上的教學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個重要方法——實地調查法。這節課的重點環節在于調查的方法和步驟,以及調查以后如何撰寫調查報告。這節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綜合能力,還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區域內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具體到調查方法,教師向學生介紹三種主要方法:野外實地考查法、調查訪問法、問卷調查法。調查的內容,教師以廬山為例,比如應該調查自然資源特點、生態環境質量、人口情況等等,以及這些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最后還要指導學生撰寫詳細的地理調查報告。
走出封閉的課堂,去實踐探究,這是地理學習的必然途徑,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組織這樣的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資源,關注環境,真正讓地理教學能夠適應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能夠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有專業地理知識、有地理探究能力的人才。
未來的公民不但要熟悉地理知識本身,而且還要明白進行地理研究對人類、對社會、對資源、對環境等的重大意義,要在地理研究中做到趨利避害,做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地理教學活動如果脫離了現代的社會生活,不但違背了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不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探究地理現象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這就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作者簡介:
宋永,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