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加快了課程改革的步伐,上個世紀初期,高中地理正式納入改革體系,其中以江蘇、福建等省市為典型代表。地理新課程教學目標包括提升學生問題探究能力、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必備地理素質等,這也突出了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方式的重要性與迫在眉睫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此種時代背景而產生,該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視頻等現代化教學方式,強調學生主體性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地理知識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因此,本文重點探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支持下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方式。
關鍵詞:高中地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理念
翻轉課堂自誕生以來首先是運用于大學課堂教育,其特點是借助計算機和DV等設備,進行課堂創造性教育,它顛覆了常規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傳統的課堂和教學方式指導下,教師往往不自覺地占據著課堂活動的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征得不到應有尊重和體現,而翻轉課堂因為有了視頻這一核心載體的功能,學生可以滯后性地學習和觀看老師精心設計并上傳的教學視頻,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并適時按下教育暫停鍵,進行冥想和思考,并有針對性地標注疑難點或重點,然后有目的的與其他同學、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同時,翻轉課堂還可體現在角色的變化上,教師要轉變課堂固有的統治性主導地位,要蹲下身子看學生,成為學生解惑的伴侶和授業的同路人,這樣,學生便自覺成為課堂的主體,翻轉模式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對接空間和對接條件,這既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教,也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攻破課堂重點和難點,從而穩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一、 高中地理課堂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地理學科涵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個模塊,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特別是自然地理知識較為抽象,部分學生存在理解的誤區,因此,在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教師應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原則:
(一) 因地制宜教學原則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產生于國外,但因其具有一定的可借鑒性,所以很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但也要注意翻轉課堂和我國國情相融合問題,由于我國高中教育一般班級人數較多、硬件設計良莠不齊、教育評價制度較為落后等,若直接采用“拿來主義”,則翻轉課堂可能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樣會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而學生也往往會流于形式,翻轉課堂的優越性無法體現。因此,教師必須堅持小步子原則,先試點后推廣,讓翻轉課堂本土化,增加其在中國教育的可操作性。這既有教師教學理論的問題,也有網絡平臺創建、教學視頻任務錄制以及教學評價機制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厘清了這些問題,翻轉課堂才能真正彰顯出其魅力和效率。
教學案例:常見天氣系統
基于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教師可做如下設計:(1)制作一個星期左右的天氣視頻資料,加入一定的輔助性鋒面資料,時間為3到5分鐘左右,讓學生在觀看后記下天氣的不同特征;(2)讓學生依托視頻畫出冷鋒、暖鋒的運行簡圖,進一步理解和內化鋒面知識;(3)設計模擬鋒面的過境實驗,具體了解學生的疑惑點和難點。
可見,教師要充分利用并挖掘當地天氣條件,并有效運用學校已有教學器材,活化各種教學配套資源,在既有教學資料的存量上做到物盡其用,因地制宜。
(二)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原則
翻轉課堂本身自帶有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勢。因為翻轉的不僅是教學理論,更有師生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時間差”。因此,教師要適應并進一步夯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充分利用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出最大學習潛能。“凡事預則立,不預作廢。”教師要適應課程改革新常態,準時上傳教學資料和學習資料,讓學生隨看隨學,學思結合,學和問相輔相成。
教學案例:河流地貌的發育
首先,教師可選擇恰當的學習資源,包括河谷、沖積平原的發育過程等,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其次,引導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完成視頻的課后作業,讓學生主動整理出知識疑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
(三) 師生良好互動原則
為提升翻轉課堂的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加強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該原則應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在學習“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時,教師應注意學生課堂參與情況,了解學生觀看視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更加努力地學習。
二、 高中地理課堂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策略
與傳統課堂相比,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作用、目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具體如表1所示。在高中地理學習中,教師必須將傳統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機統一,堅持以學生個性特征為基礎,創新翻轉課堂活動,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因此,教師在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把握好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與聯系,創新翻轉課堂的應用策略,具體包括以下三種策略:(1)不斷豐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相關素材和基本信息資料;(2)確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系統性;(3)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走向本土化。
三、 高中地理課堂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實例
為科學探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三“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為例:
(一) 教學設計實例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3個:(1)了解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系,了解其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2)分析促進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并分析其關鍵因素;(3)比較珠江三角洲區工業化進程的主要階段。因此,課前、課中與課后教學環節均需要圍繞此而進行。
1. 課前教學環節
(1) 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尋找有關珠江三角洲的小視頻,并借助貍窩、秒拍等視頻轉換器、DV等設備,錄制關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微課視頻,視頻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任務:①明確城市化概念;②了解城市化、工業化之間的關系;③區位條件的利用方式。endprint
(2) 學生應利用課后時間,仔細觀看教師上傳的視頻,并完成以下材料題(2015年江蘇省地理高考題):材料1:“候鳥式”養老已經成為當今興起的新型養老模式,部分北方的老年人偏向冬季到南方城市旅游、居住,待天暖后再回到北方;材料2:老鋼鐵工業城市攀枝花已經成為我國冬季養老城市之一,且城市正逐步轉型中,請回答以下3個問題:①攀枝花發展成為“鋼城”的有利條件是,作為老工業基地,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有。②攀枝花成為“候鳥式”養老目的地的有利氣候條件是,其他地理原因為。③大量外來人口對于攀枝花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2. 課中教學環節
課中教育環節是翻轉課堂的關鍵所在,學生對于工業化、城市化等知識存有疑點,教師要適時記錄,并從個人問題統計、小組問題統計和班級問題統計的角度進行多維分析,幫助學生整合、梳理哪些因素對工業化、城市化構成影響,同時也體現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內在統一。然后,教師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拓展性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適時生成,體會學習的獲得感,并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討論,幫助學生深化自學成果,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為最終形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揮正能量。
3. 課后教學環節
教師首先應是個反思者,反思性實踐才是教師提升教育水平的最佳途徑,因此,針對翻轉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冷靜應對,靈活處理,例如,視頻在學生中的“收視率”、學生在線測評的可信度和達成度等,從而為后續視頻制作和設計提供“軟智慧”;當然,學生也應和教師聯系,在完成視頻平臺測評后,也要向教師反饋學習情況,從而讓翻轉課堂教學形成良性循環。
(二) 教學效果
我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主要是:第一,高中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自主活動機會多,學生創造性思維意識增強了。第二,與新課改提倡的自主、探究意識不謀而合。在江蘇省高考中,選擇地理的考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高高考地理的等級層次。教師、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受益者。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模式,對學生而言,興趣更加濃厚,而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還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新,在繼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把高中地理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融合起來,提高學生高中地理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葉麗芬.基于Moodle平臺的高中地理翻轉課堂探索——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5,34(11):15-17,43.
[2]鄭圓圓.高中地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項鏈式”教學法實踐[J].地理教學,2016,21(8):31-34,38.
作者簡介:
程棟,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宜興市,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