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珍
[摘要]朗讀是深入學習語言的最可靠途徑。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而且是一種精神成長的體驗。朗讀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是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有效方法,是獲得語感的重要途徑,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應貫穿整個語文學習活動。讀得多,才能悟得深,才能記得牢,才能厚積薄發,寫起作文才能得心應手。教師應根據不同內容特點、不同學段目標,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朗讀方式,做到“讀之有效,寫之有味”。
[關鍵詞]朗讀;寫作;體會語言;習作
朗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在朗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使學生學會更多的語文知識,為寫作積累素材,多方面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一、角色朗讀,關注標點之妙用
在童話、寓言或一些對話類的文章中,大多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形象。那么,如何讀好人物的對話,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與內心世界呢?分角色朗讀是學生最感興趣、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中有這樣一段對話:“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我大聲爭辯著,哭出了聲。”
在指導分角色朗讀前,我先引導學生抓住“盯著”“平靜地”“急切地”等,體會父親要兒子把魚放回去的堅定內心和孩子著急、委屈的心理。之后,再進行分角色朗讀。第一遍請三個人朗讀,一個當父親,一個當“我”,一個當旁白,讀出相應的語氣。在這個基礎上,第二遍請兩位學生讀,去掉旁白,一個當父親,一個當“我”,直接進行對話,這樣,讓學生更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增強閱讀的興趣。第三遍的時候,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角色朗讀,并關注標點符號和提示語。通過幾遍的朗讀,學生可以發現:原來提示語可以在前面,可以在后面,還可以在中間,而且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標點符號也不一樣。
學生領悟至此,我順勢設計了一個對話練習,比如,這次期中考試沒考好,放學后帶著卷子回家,要怎樣和爸爸、媽媽說呢?爸爸、媽媽聽了有什么反應?寫幾句對話。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回到家里,我提心吊膽地走到爸爸面前,慢吞吞地從書包里拿出卷子,吞吞吐吐地說:“爸爸,我……我……這次期中考試只考……七十分。”“什么?才考七十分?你是怎么考的?”爸爸厲聲問道。“因為我太粗心了,看錯了兩道題目。”我小聲地回答,“還有因為時間來不及,最后一道題沒做。”看到學生寫的對話這么精彩,標點與提示語用得如此恰當,我深深地感到這種通過朗讀感悟出來的語言魅力和標點奧妙比教師空洞說教有效多了。
二、對比朗讀,體會語言之準確
有些典型句式或精彩段落可以采用比較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語言的規范嚴謹,在對比朗讀中學會運用和表達。
“漓江的水真靜啊,……無瑕的翡翠。”這是《桂林山水》一課中的經典句。在指導朗讀時,可以先讓學生讀讀原句,再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讓學生再讀一讀,并說說讀完這兩句話有什么感受。這一比較,學生的感受就出來了。這時,再采用男女生對讀、全班齊讀等方法,讀出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也悟出這種表達方法,構建這種句式模型,接下來的句式訓練就水到渠成了。比如:
師:天氣真熱啊!
生:熱得就像在蒸籠里;熱得像火烤一樣;熱得真想跳進水里痛痛快快地洗個澡……
又如,《燕子》這篇課文的第一段,作者巧用四字詞語,寫出燕子的活潑可愛。也可以通過比較朗讀,體會作者抓住特點來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讀原句,再出示練習,組織學生進行多形式、反復的比較朗讀,直觀地領悟到“抓特點,加一加”的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實踐這種寫法,用課件展示楓葉、櫻桃、谷穗等景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再出示句式,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完成填空,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運用“抓特點,加一加”的這種方法。通過朗讀和訓練,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自然得以提升,寫出來的句子更加生動精彩。
再如,學習《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的“船夫駕駛技術高超”這一片段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齊讀后問:你認為是哪些詞語使這么長的一段話變得有節奏?一句緊扣一句?學生再讀這段話,找出了相關的關聯詞,然后把這些關聯詞去掉,進行對比朗讀,再說出感受。通過反復比較朗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明白了有時候恰當使用關聯詞,能使上下句的關系更奇妙,表達更準確,句子更嚴謹,這時如果設計一些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就能收到更好的鞏固效果了。
三、反復吟誦,學會詩詞之活用
對于詩詞或文言文,最佳策略是用“誦讀”來保護它們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通過反復吟誦,將詩的意境轉換成自己的心境。
例如,我在教《春夜喜雨》時,在學生正確通順讀的基礎上,分四次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一是范讀,讀好停頓、重音和節奏,讀出古詩的韻味,學生跟讀,試著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二是引讀,師讀前兩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這一遍學生讀得更有韻味,已進入了詩的意境,品出對春雨潤物的“喜”味。三是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通過邊讀邊評,促進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把詩歌的韻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四是閉上眼睛,邊誦讀邊想象詩的意境,想象春雨無聲飄灑的樣子,想象萬物被春雨滋潤后生機勃勃的情景,想象錦官城內鮮花遍地、姹紫嫣紅的景象……這樣富有節奏與韻律的反復吟誦,使學生仿佛融進了春雨里,了解春雨無聲潤物的特點,也意會了詩句的深層含義。在學習完《游子吟》這首詩后,有一名學生在習作中說“媽媽把愛纏進長長的毛線里”,這實際是對《游子吟》這首詩的靈活運用。
四、多次朗讀,凸顯文章之中心
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圍繞中心句來敘述描寫的,中心突出,結構明顯,是很好的習作范例。那么,怎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這種寫法呢?通過反復朗讀,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中不露痕跡地突顯中心,滲透寫法。endprint
比如《搭石》這篇課文,圍繞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描寫了“擺搭石”“走搭石”“讓搭石”三個情景,引導學生抓住三個情景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感受鄉親們善良美好的品質后,整合、引讀三個情景,每讀完一個情景,就朗讀中心句一遍。這樣富有節奏的引讀,重復強調的回讀,讓學生體驗到朗讀的樂趣,在詩意的朗讀中深化理解,感悟“圍繞中心句,抓住幾個典型場景寫具體”的表達方法。
還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如《鵝》《富饒的西沙群島》《牧場之國》《鄉下人家》等,都可以采用這種朗讀方法。在不斷反復的朗讀訓練中,學生頭腦里就有了這種框架結構,為習作做了很好的鋪墊。
五、想象朗讀,還原詩中之畫面
想象朗讀也是一種常見、有效的朗讀方法,尤其適合于詩詞。“詩是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詩與畫是相通的。
比如《漁歌子》這首詞,詩人通過文字展現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畫卷。朗讀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郁郁蔥蔥的山前,美麗的白鷺展翅飛翔,鮮艷的桃花開滿枝頭,流水潺潺,鱖魚肥美。在斜風細雨中,一位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正悠閑自在地釣魚。這樣讀詩想畫,化字為畫,化虛為實,將詩還原成“清新流動的畫”,讓詩情畫意在學生心中久久蕩漾。這時,讓學生拿起筆,把心中這幅美好的畫卷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真正使詩意與畫意、畫面與文字融為一體。
想象朗讀也適合于描寫人物景物的語段。比如,《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描寫船夫駕駛技術特別高這一段,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聯想或想象,再現生活場景。然后通過描述創設情境,加上學生的想象,把船夫的高超技術讀出來。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腦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畫面,技術高超的船夫形象也躍然紙上。這時候要是讓學生想象自己也跟隨作者坐在威尼斯的小艇上,打開窗簾,或環顧四周,或眺望遠方,或仰望天空,或凝視河水,會看到哪些畫面呢?有了前面足夠的品讀、想象和積累,學生的文字一定趣味橫生。
當然,朗讀的形式還有很多,比如靜心默讀、快速瀏覽等。我們要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學段、不同需要選擇合適的朗讀方式,教學生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入境、入情地走進文本,真正做到有效朗讀,牢固積累。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一扇窗。讓我們語文教師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書聲瑯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領悟寫法,更好地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王婷婷.構建高年級課外閱讀欣賞課模式[J].內蒙古教育, 2014,(06).
[2]史天一.不只是“欣賞”——宋運來老師《“0”的暢想》習作欣賞課[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14,(Z1).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