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福平
摘 要: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和良好運行直接關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正是構建先進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初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國家的接班人,其法律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效果,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應真正重視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這一問題展開初步探討。
關鍵詞:初中;法律意識;培養策略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的思想觀點以及心理情感等,在接觸法律知識的背景下,人們常常能自發形成對法律本質和意義的看法并產生一系列的訴求,經過針對性的教育,人們也逐步學會了去解釋和評價法律,以一定的法律標準評判人們的各種行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全面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與能力發展規律,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相關教學,喚醒學生學法、思法、用法的意識。本文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討論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策略:提升教師法律素養、結合生活實例展開教學、促進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
一、提升教師法律素養
教師作為對學生直接施加教育影響的人,其自身素養決定著整體教學效果的實現,而作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成為學生的榜
樣,以示范之行帶動學生。如果教師一味灌輸給學生法律知識而自己卻不予重視或不加遵守的話,那么學生也很難建立起強烈的法律意識,法治教育過程將會變得空泛而蒼白。因此,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認真學習并遵守各類法律制度,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育立法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眾多重要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并落實到教育中,教師必須深入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樹立強烈的法治教育思想觀念,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以法律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學法、懂法、依法執教的教師。提升自身法律素養不僅是教師職業本身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動教師產生的內在意愿,因此教師應當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努力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例如,教師經過隔壁教室門口時,發現一位班主任正欲體罰幾名學生,于是教師及時制止該同事的行為并告訴他體罰學生是觸犯法律的,仔細詢問緣由之后教師用合理的方式化解了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矛盾。
二、結合生活實例展開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初中生系統學習法律知識、增長見聞的主陣地,教師應將相關案例融入日常教學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形成遵紀守法的觀念,打造高效、開放化的課堂。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令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展開相關教學,促使學生自覺思考和分析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常教師可以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進行具體講解,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于日常生活中多加關注國家新聞、了解社會時事,科學利用多種媒介擴展法律知識面,這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能夠有效運用社會事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提高教學效率。
三、促進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
家庭是學生生活與發展的基地,而父母是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導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促使學生成為有道德、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優化學校教育效果。同樣地,如果家長不懂法律、不用法律,甚至違反法律,那么學生將很難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因此,教師應當加強與每一個學生家庭之間的聯系,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根據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溝通,喚醒家長學法守法教法的意識,讓家長充分了解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使家庭成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強有力后盾。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法治主題的家長交流會,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條件組織學生家長進行學習和互動,引導他們就撫養子女和子女贍養父母、尊重子女隱私權等問題展開討論,使其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主動與子女建立平等關系,履行好自己的監護職責,改進其家庭教育理念,營造良好的知法守法氛圍。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陣地,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當意識到中學生之于國家法治建設的真正意義,進一步加強法治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肖石香.初中政治教學對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6(7):73.
[2]盧光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201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