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娟
摘 要:21世紀是一個講求效率的世紀,各行各業都將其列為重要的工作目標,對于教育行業來說亦是如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追求高效的教學目標的同時,不應忽視學生學習的高效,通過采取科學的策略,實現教學相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對如何提升小學英語的教學效率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小學英語教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提升;小學英語;教學效率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所謂工具性,是指學生通過該階段的學習,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等技能,能夠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具備和他人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促進其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人文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挖掘其課文內容中的人文因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他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支持,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開闊他們的視野,發展其創新能力,使其養成學習英語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在追求教學質量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效率,讓英語走上高效的教學之路。筆者基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提升小學英語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庇⒄Z課程標準為小學英語指明了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轉變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師生互動,讓英語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例如,我在教授山東科技版四年級英語下冊Travel一課時,并未急于就教材進行講解,而是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學生在課前準備的出去游玩時拍的照片,當學生看到老師播放自己的照片上時,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喜悅之情。在利用多媒體聚焦學生目光,吸引他們注意力之后,我在課件的結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How are you going there?”在問題之后,標注了幾種交通工具的圖片,如bike,trip,train,plane。看到這些工具圖片后,學生紛紛陷入了回憶。此時,我便點名讓學生回答。在圖片的幫助下,學生往往能用英語將自己的旅行方式表達出來。在此環節中,我還會就其旅游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來讓被點名的學生回答,也歡迎他們反過來問我一些問題,互問互答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這一環節,直到一個人無法回答出問題,才宣告結束,贏者選擇另外一名學生繼續,直到選出本班級的最后勝利者。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了其競爭意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小學英語四年級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的不良反應反過來又會影響教師教學,使其教學熱情逐漸下降,影響了英語教學效率?;诖?,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打破學生各自為戰的學習模式,使其積極地與他人交流是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教授山東科技版四年級英語下冊Shopping一課時,就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在上課之初,我先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了分組,然后將教室布置一新,使其看起來像一家超市,讓學生模仿去超市購物的顧客和營業員,進行模擬購物活動。在此環節,學生需要將本節課要學習的單詞穿插到對話中。對話形式既可以仿照教材,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創,最后再進行表演。在安排了小組任務之后,各小組開始了緊張的準備環節。為了獲得更多小組點贊數,各小組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如,在表演環節,有的小組設計了討價還價及評論售貨員等環節,有的小組引用了一些還未學過的單詞……教學效果遠超我的預期。
三、情境教學,讓學生喜歡英語
小學四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往往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仍處于待開發階段。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就教材而講教材,極容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氣沉沉,使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枯燥、無趣的認知?;诖?,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其被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其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游戲情境、多媒體情境、問題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轉變其對英語學科的認知,使他們真心喜歡上英語課。
總之,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用現代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并將該理念落實在實踐中,通過不斷摸索和實踐,探索出一條既符合英語課程標準,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高效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曉靜.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J].學周刊,2013(23).
[2]溫春蕊.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