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林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同時也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不但體現了德育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推動智育更好地進行;不但能夠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而且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能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把德育與智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促進學生的德、體、勞等諸方面全面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道德教育;質疑;創設情境;欣賞;作文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教育、審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的的要求,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為此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點,結合有效的教學手段,加強德育滲透。那么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一、質疑中啟迪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小學生基本上能看懂、讀懂,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有一種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難挖掘文章蘊含的思想。對此,教師要善于在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作深層思考。通過師生問答、討論,弄清文章主旨,從而提高學生認識,帶給他們啟迪,陶冶他們情操。優秀的提問切入能優化課堂教學,使師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發,接受健康主題的熏陶。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
情趣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道德情景,讓學生進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體驗,并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去,將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體的喜怒哀樂,學會羞愧、同情、憐憫,陶冶善良的心靈,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與超越。有時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由于人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樣。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做到入境悟情。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動展現情境,有音樂渲染情境,有畫面再現情境,有感人故事喚起情境……但我們必須注意到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去考慮創設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講授《小珊迪》這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首符合課文情調的歌曲,在課堂上制造出一種“十分悲慘”的氣氛,然后教師再用語言導人正課。這樣就很容易喚起了學生對同齡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們深入學習課文的興趣。在講課文時,教師可以作兩個“情境”設計:用語言配合課文插圖描繪出在小利比的話中,小珊迪被馬車撞傷,車夫揚長而去的驚心動魄場面和小珊迪臨死前的悲慘情景。向學生再現這些感人的場面后,讓他們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質和舊社會的黑暗
三、加強朗讀,以讀傳情悟道
作者的寫作意圖,貫穿在全篇課文的字里行間,有明確的,有含蓄的。只有通過教師人情入境的朗讀指導,才能“悟”出“道”來,產生感情共鳴,受到教育。如講授第十一冊第21課《凡卡》時,反復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對比朗讀信的內容和寫信時想的事兩部分,還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其中學生朗讀:“……我沒爹沒娘,只有您一個親人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讀著讀著,學生便不由自主地對凡卡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接著又讓學生對“寄信后的事”進行想象,并討論爺爺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爺爺收到信,會不會帶凡卡回家,為什么?課文結尾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朗讀課文,討論,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凡卡的悲慘命運是無法擺脫的,因為當時是黑暗的舊社會。從而激發全體學生痛恨舊社會,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課后又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并寫一篇《與凡卡比童年》的讀后感,以鞏固學習成果,使學生的思想覺悟進一步升華。
四、在欣賞插圖、領悟意圖中滲透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于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借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第一冊第四課“看圖學詞學旬”,“星”、“紅”、“旗”三個生字和“我愛五星紅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圖,并通過簡單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懂得國旗代表偉大的祖國,全國人民都愛五星紅旗,激發了學生熱愛國旗,熱愛祖國的感情。
再如講《趙州橋》~文,除了看趙州橋的插圖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大橋掛圖,二者比較,讓學生知道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及好處。再配之教師對橋的歷史、年代、形態結構部分的講述,就能使學生對趙州橋的古樸、堅固、美觀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勞動人民的偉大,產生了自豪之感。教育為本,德育為先。葉圣陶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工具學科,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教書育人,自古迄今都是為人師者的天職。我們要根據語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動人的特點,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客觀事物的正確觀點和態度的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激發、意志品質的砥礪、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把思想教育適時適度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操的熏陶,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五、通過作文教學,讓學生從歷史與現實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實施道德教育,僅靠課文講授是遠遠不夠的,作文教學也是一條重要門徑。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結合歷次考試來看,作文考什么?其實就是考察學生做人處世的能力。教學中,如果能針對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提供了一些作文材料,讓學生進行寫作,抒發感想,使學生在作文中贊揚真、善、美,分辨假、惡、丑,這樣既讓學生受到了應有的道德教育,同時又能為作文準備好寫作素材,這豈不是一舉兩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應針對學生真實思想進行適時教育。正如杜甫詩中所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思想道德教育也應該像細雨潤物一樣,潛移默化地進行,使之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