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鋒 王大偉
摘 要:高職院校是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機構,其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然而職業教育現狀令人堪憂。十八大以后黨和政府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鼓勵“以就業為導向”,轉變教育觀念,創新高職學生人才模式。各職業院校應以此為契機,積極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以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機制,將就業能力的培養與學校的教學工作緊密結合,推動職業素質教育的縱深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和落實。目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職教育目標定位已經達成共識,現階段,我們應積極推進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工作。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職業教育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滿足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多樣化要求,讓學生的就業理想與現實緊密相聯;其次,有利于高職院校和教育部門的教育教學工作更貼近現實,增強專業課程設置的適應性,讓教學更具實踐意義;再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更深入地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為他們的順利就業、成功創業創造條件。那么,究竟怎樣以就業為導向加強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呢?
一、明確高職院校職業素質現狀及問題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職教育迅速發展,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各行各業的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成為最主要的培養目標。但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的人才培養情況卻并不樂觀,特別是在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對于自身的職業理想不明確,職業意識淡薄,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相脫節等。這些年,國外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比如,德國職業教育以企業需求為主,制定教材和教育教育完全與企業需求接軌,增強了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的適應性;英國采用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采用工讀交替的教學模式,知識與能力并重,讓學生從學校到就業平穩過渡;日本的職業教育則更注重優秀職業精神的培養,將職業生活中必要的勞動意識、責任意識、競爭意識等融入日常教學,培養起學生優秀的職業素養;新加坡職業教育注重學生技能訓練和創新意識能力等的培養,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讓學生更具職業潛力和個性魅力……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經驗,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促進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策略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培養,意味著高職院校教育應積極地與社會、與就業單位接軌,以社會和企業需求來進行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教育,將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優秀社會人才和優秀的職業人才的結合,一方面具備專業的過硬的專業技術,另一方面有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兼具職業性和社會性,能夠更好地融入職業生涯。那么,什么是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又包含哪些方面呢?通常來說,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基礎上,經過培訓、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包含職業興趣、意識、能力、個性、道德等多個方面。而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則是指他們在通過校園教育和企業文化熏陶技能培養以及自我的成長鍛煉等形成的,為適應崗位需要而具備的職業認知、從業技能、工作態度、職業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而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就是要在他們現有能力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職業化教育和培訓,從而讓他們具備職場致勝的武器和法寶。
以就業為導向,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學生自身的職業素質,主要有以下幾種策略:
1.在各類課程教學中貫穿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教育。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內涵是豐富的,其與課程的學習也有一致性,在專業課程的教育過程中,應做到與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專業課堂的整體教學設計,加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加強學生對職業理想的認識。具體而言,一是在專業課的教學設計中就將職業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融會,將技能和素養作為雙重的培養目標,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基本前提下,不斷地進行專業學科建設,以增強課程內容與工作實踐的匹配度,增強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二是在課程質量考核評價中突出職業素質培養的內容,不僅重視教學成果,學生實際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踐技能的應用情況,而且考評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是否能夠在真正的工作過程中得到應用,并注意區別各個專業的不同標準,并以動態的過程考核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和提升得情況;三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學生具備正確的職業觀。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對學生思想施加影響的主陣地,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保障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性、堅定性,不被蕪雜思想腐蝕影響,而且要凸顯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具備正確的對于職業的認識,該怎樣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讓個人價值在職業生涯中得到最大的發揮。
2.在實習實訓的技能教育中貫穿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教育。實踐的環節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最好的平臺,在科學、合理的實踐中學生更易形成對“職業”的準確認知,培養起優良的職業素養。首先,高職院校在實習實訓能力教育中,應該抓住職業教育注重實用性的特點,積極把握各種實踐機會,與其他本科院校相區別,搞好校企合作、產教結合,讓實踐解決高職學生對職業認識不足、缺乏職業規劃和職業自豪感的問題,充分利用實踐資源,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實習、實訓、項目教育等真正為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助力;其次,不滿足于既有的實踐、實訓教育,幫助學生積極進行職業實踐范圍的拓展,不僅通過企業的參觀、實習,熟悉、熟練各種實用的工作技能,而且積極參與社會工作,參與社會調查研究,拓展視野,不僅限于自身專業的職業體驗,而且可以嘗試力所能及的其他職業,從中感受不同職業的特征以及從事該職業所應具備的不同的職業素養,通過各類職業活動,促進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學習職業知識、技能,增長見識與才干,這樣多姿多彩的實習實訓,能夠塑造學生的意志品質,并養成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勇于承擔、團結協作的職業品質;同時,高職院校還應鼓勵學生積極考取各類從事職業必備的或者能夠證明職業能力的各類職業資格證書,這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就業機率,而且能夠讓學生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意識,保障他們今后在職業生涯中能夠不斷地得到自我成長。
3.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貫穿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教育。就業指導是高職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其內容涉及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規劃、職業角色的理解等多方面實用的就業知識,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教育特點和學生特點,開展有效的職業指導教育,讓學生明確自身職業定位,提高就業和求職能力。具體來說:第一,可以開展系列職業咨詢活動。職業咨詢是以職業為導向的最直接的體現,職業咨詢能夠進行直接的就業知識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這樣的職業咨詢活動應該是貫穿于高職學生入學至畢業始終的,在入學教育階段就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清醒地認識自我,了解各個專業的就業狀況和市場需求,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和努力方向,避免畢業以后盲目求職。第二,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增強學生的求職技巧,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面試和就業的能力也是職業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指導課程可以系統地指導學生求職過程中的禮儀,包括著裝、言語表達的注意事項,還可以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求職技能,比如,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這樣有針對性的培訓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就業面試能力以及就業的成功率。第三,加強學生的心理咨詢,就業和求職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有的面試時心里素質不夠,有的在工作中抗壓能力不強,這都是職業素養中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排解學生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情緒等特殊問題。
4.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中貫穿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教育。高職院校應通過各類校園活動增強學生掌握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興趣和信心,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學生加強對職業的思想認識,培養他們的職業責任感、使命感,促進職業素質的形成。一方面可以積極地開展校園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得到身心的愉悅和能力的鍛煉,比如,可以鼓勵學生成立各類社團,發展特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增強他們在職場的個性魅力,還可以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課余為自身技術能力增值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應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種有創意的宣傳櫥窗、內容豐富的圖書資料室來充實學生的精神文化視野,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新媒體等進行在線的問題咨詢、信息查詢功能,通過各種途徑營造有意義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通過這樣溝通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風,在學習期間不空虛、不迷茫,能夠明確方向,具有職業的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從而從側面推動他們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是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情況,深入把握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意義,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渠道,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訓體系,在教育部門和院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將培育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目標落到實處,從而培養出真正受歡迎的全新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建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 (10).
[2]孔靜.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評價體系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