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玲
摘 要:以提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精心取材、巧妙布局的高三化學復習設計,不但能幫助學生完善學科知識體系,形成學科思想方法,引領學生有序思考、系統認識、科學評價客觀事物,為其終身發展奠定根基,也是新高考的考查方式。
關鍵詞:化學核心素養;高三;教學設計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體現了從學科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從傳授知識到培養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轉變,從“一維”到“三維”到“整合”的轉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中產生的。余文森教授提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包含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本文通過落實六大教學策略,使走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真正落地。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5個方面,是從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層面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揭示,是學生科學素養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3個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綜合表現。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設計有利于關鍵能力的培養。要使化學學科適用于社會和生活,要依據核心素養的理念,秉承其發展脈絡,構建課程體系。
高三階段,隨著復習內容的綜合性增強,考生會感到化學內容繁雜,提煉不出知識的主線;出題點變幻莫測,找不到分析的角度和思路,尤其是碰到陌生和復雜的問題時更是無從下手。以提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精心取材、巧妙布局的高三復習設計,不但能幫助學生完善學科知識體系,形成學科思想方法,引領學生有序思考、系統認識、科學評價客觀事物,為其終身發展奠定根基,也是新高考的考查方式。
一、基于化學學科主題的教學設計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問題源于真實的情境,在陌生情境下不同復雜程度問題的能力,是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目標。教學設計中結合相關基礎知識,創設教學情境,融入化學在經濟發展、人類進步、人類健康及環保中的作用,體現應用價值取向,向學生宣傳化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觀察生活實際,進而凸顯“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教育。在高三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的形式展開,設計“整合關聯”“推斷預測”“設計驗證”“分析評價”等高階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學習。例如:“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主題,【概括關聯】通過常見污染物對環境危害的討論交流,診斷并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設計驗證】通過創設某流域污染現象,引出污染物——廢氣、廢水、廢渣對環境的危害,說明常見污染物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化學反應原理,結合具體的污染問題以流程的形式設計防治方案;【推斷預測】通過對具體污染物處理措施的介紹分析,診斷并發展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污染問題的水平,從自身做起,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科學進行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理;【分析評價】通過認識化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感受化學正能量,形成綠色化學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基于化學板塊整合的教學設計
由于核心素養的習得與養成具有系統性和階段發展敏感性的特點,課堂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重要的是構建相關的知識框架,構建發展核心素養的歷程,當學生深入學習時,運用整體觀將各個板塊組合。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是中學化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貫穿于中學四年的化學學習中。在初中階段,氧化還原反應只是表現為氧原子的得失,高中階段必修1氧化還原反應深入電子的轉移,進而形成“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基本素養,緊接著就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應用;必修2通過原子結構、離子結構,分析微粒的核外電子得失,深化認識氧化性、還原性及其強弱的本質,體現“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必修4介紹了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要應用——電化學,選修5有機反應類型中再次提到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體現“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高三復習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整合能力和應對試題的能力,構建“模塊穿越”的教學設計,采用“自主整合—穿針引線—測試評估”設計模式:【流程1】學生按4~6人分成10個小組,整合氧化還原反應相關內容相關知識板塊、典型例題,設計實驗方案、整合方案或改進實驗,教師由此準確制定教學目標;【流程2】教師將學生整理的知識板塊,精心組織,包括知識測試題和重點、難點的分析,通過他們對典型例題的整理,掌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思維困惑點,在此基礎上,準確制定復習課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由此精準設計教學方案;【流程3】教師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精心編制診斷測試題,通過課堂、課后的測驗,教師的評閱、統計和分析,及時了解教學效果,發現教學的不足之處,方便及時改進和補救。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體驗“自主反思—互助交流—自由創建—小組整合”的蛻變過程,體會從困惑走向靈感的成就感,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該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
三、基于化學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表現在能通過證據收集,提出假設,進行思維邏輯判斷與思考;構建化學解題模型,處理宏微觀間差異;能在模型構建的基礎上,建立思維框架。例如: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復習,采用“任務驅動,多點融合”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鐵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質類別—化合價”的二維坐標關系圖,再通過任務驅動,穿針引線,通過自然界的“鐵”、電化學的“鐵”、溶液的“鐵”、氧化還原的“鐵”、沉淀的“鐵”,構建鐵及其化合物教學設計。【任務1】用電極反應式表示生鐵置于不同電解質溶液的電化學腐蝕。【任務2】自來水廠可采用FeSO4為凈水劑(物美價廉),它的凈水原理是什么?以廢鐵屑為原料,請設計簡易的工藝流程制備FeSO4晶體。【任務3】設計實驗證明FeSO4晶體是否變質?如果變質,是部分變質還是完全變質?【任務4】現有含FeSO4雜質的硫酸銅晶體,如何制取純凈的硫酸銅晶體?【任務5】高鐵酸鹽可能具有哪些性質,能否作為凈水劑,凈水原理是什么?通過任務驅動,喚醒學生已有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對比、歸納等方法的應用,以期達成對高三元素化合物復習的鞏固提升。在課上,筆者并沒有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老套路,而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站在“學生立場”開展教學活動,并注意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傾聽的習慣;注重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學生掌握探索知識結論的過程;訓練學生會審題、分析和自檢的能力,課堂上教師不唱獨角戲,而是師生唱雙簧,致力于從學生出發,為掌握而教。學生積極參與,既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避免復習的枯燥乏味,又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而且還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基于化學認識思路的教學設計
化學認識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素養發展價值,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學習化學認識思路的結構化、顯性化等特點。核心素養建構下教學由“知識中心”向“素養中心”轉移。核心素養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驗,這是教師講不出來的,需要學生從活動中投入情感并體驗、表達、概括、總結。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以化學教科書知識為載體,徹底理解并掌握必備知識,突出化學學科本質及思維方式,強調知識內容與化學核心素養的融合。例如:催化劑的復習,采用“回歸課本,重溫經典”的復習模式,教師指導學生按通讀教材—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再將零碎分散而繁雜的知識串聯成知識線,再將各知識線并聯成知識網,從而形成知識面,使課本概念與理論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活動1】催化劑概念在課本中的出處,引導學生將課本中涉及“催化劑”的內容整合編排,激發學生回憶舊知識,同時滲透研究過程,激發科學精神,尋找一種有用的催化劑,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工藝的時間,大大節約成本。【活動2】催化劑理論解析,通過人教版的碰撞理論和蘇教版或魯科版的過渡態理論向學生解釋兩大理論對催化劑的影響因素。【活動3】教師引導學生對高考題進行深層次加工:拆分—重整—建模。拆分高考例題,重新整合組裝,讓學生整理知識要點,建立知識模型,催化劑只能加快反應速率,無法改變平衡移動或平衡轉化率;選取江蘇和北京兩道高考題,評價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專家姜宇等指出:“如何將核心素養從一套理論框架或者育人目標體系,落實與推行到具體的教育和社會活動中去,進而真正實現其育人功能與價值,是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直面這一重大問題,中年教師要梳理雙基、三維目標、核心素養的關系,青年教師至少要梳理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的關系。化學核心素養相對其他物理、生物學科,更加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對梳理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便于一線教師的實施與落實。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下,結合核心素養,整合三維目標,優化教學設計,從而完善教師教學方式,落實課堂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鄭長龍,孫佳林.“素養為本”的化學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8(4).
[2]邵傳強.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化學復習課教學實踐與感悟[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3).
[3]吳明好.基于高考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談高中化學教學[J].中國考試,2017(3).
[4]馮新平.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4).
[5]單旭峰.高考化學“信息遷移能力”考查路徑及思考[J].中國考試,2013(2).
[6]辛濤,姜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7]王寶斌.核心素養培養:化學教學的應然追求[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6(2).
[8]張平偉.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J].新教師教學,2016(17).
[9]李潤洲.繼承與超越:“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的異同辨析[J].當代教育學,2016(22).
[10]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