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杰
摘 要: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低段數學是他們數學學習的起步階段,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活潑好動,教師在教學中想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就必須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征,制定出適合小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習數學奠定基礎,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及應用能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教學。就此對于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進行了簡單的說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實際教學;體會
我從事低年級數學教學多年,也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嘗試了各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其中,收效明顯且感觸頗深的就是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因材施教,創設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
一、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
所謂學生的實際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在實踐教學中,這一點是很容易被忽視的。“溫故而知新”,對于新知識來說,“舊能力”是必需的基礎和橋梁,在教學之前,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實際能力來解決問題,掃清障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飯是別人家的香,孩子是自己家的好。”對于家長來說,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聰明伶俐,機智可愛的,所以對孩子的期望普遍較高;對于教師來說,尤其是剛入一年級的新生,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不是很了解,在教學中,就會出現不恰當的教學行為,影響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授課之前,要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認真研究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以學生的學法定教法,這樣起點低,層次多,要求高,適應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創造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
二、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所謂學生的內在潛能,就是指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在學習新知識時所具備的能力。潛能是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擁有的一項能力,重點就在于教師如何挖掘,如何利用。所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同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也是素質教育研究的重點內容。
數學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思考的過程,按照傳統說教式的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純地把現成的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思考,只被動接受,很難得到思維和能力的提升,更不要說是潛能的挖掘了。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學生“領進門”,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的空間和機會去探索、思考,發揮潛能,提升能力。就以教材例題來說,教科書上的例題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學生通過對例題的學習掌握這一類型題目的解題規律和方法。但這也并不代表,學生做了例題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會舉一反三了,而需要學生進行若干次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思考,不斷練習并積累達到一定熟練程度之后,才能將書本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這也就是說,課堂“留白”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雖然課堂上看似缺乏統一性,但是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口中得知學生真實、具體的想法,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通過這樣的途徑,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勇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觀念的良好學習習慣,這對于今后學生的終身學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反之,如果教師沿用傳統說教式的方法,學生沒有自主的時間獨立思考,只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雖然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但是學生自主性差,惰性強,對于日后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所謂自學能力就是指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并獲得的能力。自學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達到“處處無師勝有師”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首先是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
其次是課后復習。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對于課堂上教師反復推敲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題,進行重新剖析,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
參考文獻:
[1]叢桂華.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教學[J].教育,2014(33).
[2]張艷敏.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快樂學習[J].考試周刊,2015(1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