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蘭
摘 要:數學是研究空間與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可以培養人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數學課堂教學不應追求表面的熱鬧與順暢,而應尋找給學生帶來更多進步的變化規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教材文本解讀,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設計順應學生思維生長的數學教學活動,發展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構建智慧數學課堂。
關鍵詞:數學學習;數學閱訊;數學思維;智慧課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修改版)》強調了數學教材的重要地位,數學教材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學習了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作為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數學教材是實施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載體。教材作為師生教學活動的依據,為學生新知的獲取指明方向。教師能否準確、到位地解讀教材,關系到教學目標的確定和制定,制約著教學活動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關注文本解讀,生長學生的數學智慧,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一、通讀文本,構建智慧課堂的前提
數學教材在編寫時,是按照一定的教學體系和邏輯結構進行的。縱觀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許多知識是以單元類型的塊狀呈現的,具有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
教師在教學前,應通讀整冊和整套小學數學教材,從整體上把握當前的知識內容,了解當前知識、單元知識、所教年級知識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厘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也有利于教師弄清楚學生已學的知識情況,后續需要學習哪些知識,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準確定位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更好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克服思維定式,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比如,教學三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時,教師就需要通讀整個蘇教版的小學數學教材。通過通讀教材,教師就會發現,“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特色內容,三年級上冊是“從條件想”,三年級下冊是“從問題想”,四年級上、下冊分別是“列表整理”“畫線段圖”,五年級上、下冊分別是“畫示意圖”“轉化”,六年級是“假設”。三年級上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作為策略教學的起始,重在讓學生讀懂題目,弄清題意,學會依據相關的條件來找出相關的問題,體會策略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運用綜合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細讀文本,構建智慧課堂的必備
教師在通讀整冊和整套小學數學教材后,還需要細讀當前學習內容的教材文本,準確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吃透教材編寫的精神,領會教材背后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在細讀教材時,教師應一句一句地研讀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上的每一句話,揣摩教材中的例題、提示語,細心體會習題,體會編者的編寫意圖,從而更好地解讀教材,活用教材,使數學課堂教學源于教材,又能靈活地處理教材,高于教材。
比如,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通過仔細研讀教材,領會到本節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推導,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探索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使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推理等數學學習活動,經歷操作實驗、觀察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活動,感受圖形轉化的過程,初步了解和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數學意識。
三、活用文本,構建智慧課堂的關鍵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用好教材,只是領會文本意圖的開始,教師課堂教學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當前教學內容的特點,重新選擇、組織教學中的素材,活用教材,設計好教學流程,既關注教學預設,又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實現課堂教學從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轉變。
如,教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出示習題:你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是16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嗎?(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如何畫出符出要求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從長方形的周長16厘米,求出長與寬的和是8厘米,思考8可以分成幾和幾得出答案。在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畫出相應的圖形。這個環節,就是一個有序思維的過程,可以用畫圖的方式進行表達,讓學生明晰分析推理的“序”。
16÷2=8(厘米)
81 2 3 47 6 5 4
通過分析推理,畫圖表述思維的過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個體的碎片化的認知整合為系統化、結構化的認知,將學生思維的寬度、廣度和深度得以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應從教會知識向培養素養轉型,數學學習培養的應是具有創造力的探究者、創新者。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數學教學規律,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成為知識應用的主體,建構數學智慧課堂,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進行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認真研讀教材,反復解讀文本,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文本解讀做到細微處,把數學教材先“讀厚”再“讀薄”,規劃好教學流程,數學課堂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發展學生深度的數學思考,構建智慧課堂。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