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
摘 要: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也是很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始終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小學數學知識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體系,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有著較強的聯系。教學設計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質量。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采取單元知識結構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有效性
小學生各方面思想還不夠成熟,老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具體的教學中具備以下思維活動:第一,呈現學生思維活動,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去聯想,進一步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處的情境。第二,體驗專家思維活動,探索教材中書面語言形式為載體的例題、習題等教學參考內容。第三,活躍自身的思維活動,如果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教師自身要有足夠的教學能力,善于思考自己在課堂中的教學方法,正確地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第四,整合課程資源,有效地結合各方面資源,做好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工作,創設有效的實踐情境,從而創新和開發小學數學課程。
一、把握學生的心理過程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是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的要求。數學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心理過程,只有讓學生全面掌握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數學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做好學情前測工作。通過學生平時的作業情況、學習表現等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學習需求、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綜合這些因素再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充分把握這些因素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教學內容,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能被學生所理解。既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注重層次差異,落實基礎橋梁
學生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個體,相互間在知識、能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諸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化的差異。而數學教學設計的開展要面臨全體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提高對學生差距的重視,保護學生自尊心,對學習基礎能力差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教育和發展。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我對他們的預習作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處于中間這一段的學生最容易被教師所淡忘,正因如此,這些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也沒有動力,從而使這樣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得不到提高。教師在這里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作業,一方面,讓學生聯系舊知進行知識的遷移、技能的鞏固,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閱讀和練習課外資料,增長知識,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安排科學合理、質量適中的教學內容
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對于學生來說,一個好的教學內容,更有助于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在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開展應該以教材為基礎,這也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資源。所以,教師應該加強對教材的認識,不能只是簡單地去執行和傳遞,還要了解其中的重點、難點并進行創新和開發,為學生提供更富有結構性和現實意義的學習內容并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充分發揮出數學所具有的運用作用。比如:對“比的意義”這一知識點進行課堂講解時,考慮到知識點的復雜性,將教材中“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求比值的方法”等合理地規劃拆分,放到第二節再去完成,留出更多的時間創設不同環境下的問題情境,通過科學的提問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又比如,低年級教學中“三角穩定性”這一知識點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身邊具有三角穩定性原理的事物,如:籃球架、攝像機三腳架等等,將知識點引入生活內容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選擇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學習中擴展應用。
四、突出數學本質,體現數學特色
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一定要突出數學本質,能夠將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與教學活動有效地聯系起來,多一些對數學文化的培養,少一些形式化主義。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積極性的培養,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效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都是具有數學特色的教學活動,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數學活動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教學設計是集科學與藝術為一體的創造性活動。它是一種科學,是遵循教學規律對課堂教學的理論規劃;它也是一種藝術,是教師個人才華的展示,凝聚了教師的智慧。課堂教學活動能給教學設計帶來靈感,而教學設計也能給課堂教學帶來安全感,兩者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張麗.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J].學周刊,2016(23):82-83.
[2]葉長祥.“小學數學問題三步教學模式設計”研究[J].學周刊,2016(11):123-12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