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芹
摘 要: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一直使教師與學生備受苦惱。受學生年齡、人生經驗等因素的限制,作文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對寫作的興趣。利用閱讀教學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閱讀的趣味性和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保持的熱情,可以極大地帶動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教師要及時的利用這一點來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寫作
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小學階段,學生基礎差,理解能力較低,人生經驗少,讓他們寫出一篇生動形象的作文一直是我們教師奮斗的目標。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作文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學生很難迅速地構思出一篇好文章,這是由于學生受到的寫作訓練比較少,練習的機會少;學生對寫作結構了解不透,這是因為學生對文章的分析不到位,對好的文章沒有學會模仿;內容不夠生動,描寫不夠完整,這是由于學生對修辭理解太少,即使知道也不會合理運用。這些問題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不勝枚舉。學生在寫作中遇到難題,因為年齡的限制,很容易使他們產生逃避、害怕等心理,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很不利的。
利用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只是單純的由老師進行指導改正是很難取得成效的。利用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接觸好的文章,將文章讀懂、讀透,對好的文章進行模仿,是培養寫作的好辦法。好的文章既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案例,同時也是現成的例子,方便老師取用。利用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利也有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閱讀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利用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首先要讓學生對閱讀提起興趣,樂于去廣泛閱讀。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掘閱讀中的樂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在學習中。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時,這一課很容易聯系到學生身邊的友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對友情有一些感悟。讓學生在領悟課文的基礎上,對自己與朋友的友情進行表述,可以自己發揮,也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述,由學生自由想象。將學生學到的知識及時與現實聯系起來,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學習之后進行思考。將閱讀文章與寫作結合起來,由好的案例引導寫作,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要讀懂文章
利用閱讀教學指導作文寫作,前提是學生要對閱讀的文章讀懂吃透,將文章中的“養料”吸收。不僅要合理地吸收,還要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分析課文中的意思,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辭,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學生學習寫作的前提是有一個可供他們學習的例子,而課文就是很好的范例。
三、要勤學多練
閱讀教學雖然會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是學習不止是有興趣就可以了,還要付諸行動。小學階段的孩子自制能力比較差,需要老師的約束。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要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進行句子的仿寫,閱讀教學之后要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優點,盡可能地用到以后的寫作中。
在讀一篇文章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對相似的題目進行仿寫,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對于他們剛學到的閱讀知識,他們很樂意在寫作中使用,教師要趁熱打鐵,在學生興致盎然的時候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保持這份熱情與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人進行寫作。
四、將寫作評價與閱讀結合起來
在學生閱讀文章進行寫作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一定的評價。對于仿寫的學生,教師要表揚他們“學以致用”,將學生仿寫的部分挑出來與閱讀的文章進行對比,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仿寫不理想的學生提出改正的建議。對于學生在寫作中的創新教師要及時予以表揚,小學生雖然寫作基礎較差,但是奇思妙想比較多,教師要及時地發現,并且號召大家學習。對于那些不能很好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中的同學,教師要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爭取下一次做得更好。通過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寫作中反復回憶閱讀,使寫作不再是學生眼中“枯燥的課程”,學生愿意學,反復學,會使寫作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主要是由于他們認為寫作課程非常枯燥,練習的比較少,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興趣。教師利用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給寫作課程帶來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寫作課程中深入參與,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時,教師要正確給予評價,將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聯系起來,能夠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對比,而且與學生熟悉的文章作對比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糜自壯,李貞軍.淺談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2014(8):125-126.
[2]焦芳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的實效性研究[J].亞太教育,2015(29):143-144.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