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我院公共英語教學實際,將傳統教學模式與討論式課堂相結合,通過對實行對分課堂的班級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進行對比,探究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既能有效提升英語學習中的五大技能,又能培養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責任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人文意識和思辨能力,為成為“未來中堅社會的領導者”做好準備。
關鍵詞:對分課堂;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4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校級項目“‘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與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7433010)。
作者簡介:李國金,女,山西太谷人,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講師,碩士。
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很多教育工作者對于高等院校特別是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仍不盡如人意。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真正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但是在不少課堂教學中,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教師較少要求學生開展角色扮演、配音或調查研究類英語語言實踐活動。可能一方面由于大學英語課程學時壓縮,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在較短的課時內完成教學進度所安排的教學內容,學生活動展示與教學內容的講授以及期末考核不能同時兼顧。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滔滔不絕地講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課文中所涉及的語言技能的訓練。殊不知,學生并不情愿接受。這樣教師講課疲憊不堪,學生學習心力交瘁,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對分課堂兼顧了這兩個方面,既包括教師教授環節,教師可以整體主導課堂,將課文的重難點知識傳授給學生,又使得學生可以在第二和第三階段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地展示語言任務。
二、對分課堂教學理念的優勢
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針對大學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個課堂改革新模式——對分課堂。他將課堂教學時間對半分,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占一半,而且中間留有讓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將傳統式課堂與互動式課堂進行了有機融合,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典范之一。張學新教授在自己的課堂上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講授、學生內化和共同討論三個環節。講授環節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教材權威性、經典性的認可,但教師只講重難點知識和框架結構,減輕自身負擔,留給學生空間。學生根據講授內容及輔助材料進行自主內化學習,并為討論環節做好準備,討論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本研究將在我院開展為期16周的教學實驗,本次教學實驗對象為同一教師所教的兩個平行班,即2017級會計專業1701班、1702班,共有80人,作為實驗班,接受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會計專業1703班、1704班共有79人,作為自然班,接受傳統講授教學模式。實驗班和自然班平均每周上課一次,每次課包含兩小節,每節課45分鐘。該課程選用的教材為《大學英語新突破教程》。本次實驗將采用實驗前測,實驗后測及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再運用計算機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仔細的統計分析。前測所使用的試題為大學英語I期末試卷,實驗班的前測平均分為74.1分、74.9分,英語水平基本相當。后測所使用的試題為大學英語II期末試卷,兩份試題題型一樣,試題效度和信度相當。期末成績數據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兩部分,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為了進一步驗證試驗結果,教師對實驗班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實驗班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講授階段(Presentation)
第一周為教師講授階段。教師先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同時將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確學習本單元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在上課前告知學生作業要求,且作業或活動的設計須是基于本節課所講授的內容。接著,教師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引導學生理解歸納課文大意。教師還要對課文中的重要語言點及其用法加以解釋,并對關鍵長難句進行句子結構分析,對重要句型進行講解和拓展練習。在此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上課認真聽課并做好筆記,為第二階段的課后自我消化吸收做好準備,最后提出對學生知識掌握和任務完成的要求。
2.內化吸收(Assimilation)
在教師講授后的一周之內,學生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復習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并完成個人作業或活動任務,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吸收或者應用所學的課文知識完成活動。第二周上課時,教師先安排小組討論,接著小組代表提出關于作業的問題,然后教師給予反饋和解釋。如果是關于任務活動,教師應先給學生10分鐘左右的熱身時間,再進行匯報展示。
3.課上討論(Discussion)
第二周第一小節課為討論課。由于是大班教學,實驗班安排每五人一組,并指定一名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對上節課老師布置的作業進行討論,再指定一個成員記錄下作業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在課上發言。小組成員的英語學習水平呈梯度式,這樣安排便于小組成員間有效地溝通交流。基礎好的學生幫助稍差的學生解答一些問題,能有效提高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如果作業為任務活動,英語水平高的學生也可以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參與活動設計或角色扮演。以此提高學生整體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增加他們在語言實踐中使用英語的機會。教師在評價時要對發言的學生或在角色扮演中發言多的學生給予更高的成績,小組成員間可以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同時教師也設置了個別抽查環節,督促不積極參與討論和任務活動的學生。在這十六周中,自然班則完全按照傳統教師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方式上課。
四、數據收集結果
通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我院對照班一個學期的實施,筆者對對分課堂是否提高了學生成績進行了前測與后測數據收集,并對其課堂教學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1)實驗班的大學英語I 期末總成績平均分為77.5分,自然班平均分為75.3分。不難看出,實驗班的總成績提高幅度要比自然班要大。
(2)課堂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問卷所收集的數據顯示,全班80個學生,有42個學生喜歡參加教師設計的活動,并通過小組完成并展示,有25個學生不喜歡參加,其原因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對于教師講授環節,有12%的學生表示一整節單純教師講授有點枯燥,希望可以有一些互動活動環節。
綜上所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活躍度和學生參與度,同時也有助于改變師生少有互動、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現狀,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將對分教學模式引入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教學理念。教師的關注點也更多地集中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上。學生也可以根據老師所講授的重難點內容,自主調控學習進度,最終實現大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周 玲.“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刊),2016(5):92-93.
[2]李 欣.對分課堂: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教學新方法[J].學周刊,2016(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