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春
【關鍵詞】 合作;探究;閱讀;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71—01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合作探究性學習理念深入人心,筆者所在學校在總結反思現有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閱讀教學,總結出富有特色的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下面,筆者對此作進一步介紹。
一、何謂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
所謂的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就是教師將語文課堂教學分為三個大的教學環節。第一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提出問題。這個階段學生一般要閱讀、提問、批注,同桌交流探討。第二個環節就是在學生對文本有了認識、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小組合作篩選問題。小組合作篩選問題,既是對問題的篩選,也是對文本的再認識、再思考。經過合作篩選問題,整個班級問題大大地減少,學生對文本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然后進入第三個環節,匯報展示交流問題,這既是對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一種檢測,也是進一步深化對文本認識的一個過程。
這三個過程都緊緊扣著自主、合作、探究,把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將個性化的學習與集體性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將文本的探究落實到每個環節,提高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的具體實施策略
下面,以閱讀教學為例,對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的具體實施做一介紹。
對文本來說,學生首先是一個讀者,閱讀教學首先就是要讓學生的閱讀活動真實地發生。當然,學生與一般的讀者不同,他們是帶著學習的目標來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活動必然要伴隨著體驗、思考、認識,這種體驗、思考與認識是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情感認知的特點來進行的,有特點,也有膚淺的一面。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閱讀活動比較膚淺就大包大攬,越俎代庖,也不能給學生造成一種閱讀的心理負擔。
課堂的生成不是建立在教師的教學預設的基礎之上,雖然教師的教學預設非常重要,但這不能作為教師霸權課堂的借口,也不能作為否定學生的借口。其實學生的認識都有一定的根據,都是他們自己閱讀的真切感受,作為教師,對學生的認識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否定了事,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產生這種認識的根源。許多時候,教師根據教參或者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認識設計教學,預設課堂需要生成的東西。但是,教師卻缺乏兒童的視角,一廂情愿地將學生引導到教師預設的東西中來,不是讓學生難以消化,就是讓學生囫圇吞棗。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就是要放開課堂,放手學生,讓他們自主地閱讀文本,思考文本,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對文本做出屬于自己的判斷。然后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這樣既可以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的尷尬,也可以使合作學習的效率和作用真正地發揮出來。
讓學生自主閱讀,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學生閱讀文本只是浮光掠影地讀幾遍,閱讀完畢,什么也不知道,他們還是要等待教師來講解。那么,如何讓學生既要閱讀文本,又要自主地思考文本?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他們自己心中真正的疑惑,也可能是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進一步交流討論的問題。開始,學生可能不知道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如何閱讀文本,教師就進行示范指導。開始的時候,教師要引領,帶學生形成習慣,有了問題意識之后,教師再逐漸放手。
教師還要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批注和匯報工作,比如,遇到一個動詞感覺使用得當,就可以在該詞下面畫一個圈,然后寫一個“好”字。如果從該詞中有體會,有認識,還可以將這些體會和認識批注出來。整個閱讀活動,教師要盡量避免干預學生。有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了感受,有了認識,隨時拿來與同桌分享,與同桌交流。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打破沉悶,也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當然,更多的合作學習還是要放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匯報總結上。
總而言之,無論是合作學習還是探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掌控,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閱讀文本、思考文本,讓文本的探究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活力的課堂。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