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摘要:做好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對策,能夠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質量,提高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教學效果帶來幫助。筆者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在文本中對先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原則進行分析,之后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對策予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后作業作為最基礎的教學環節,其對于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鞏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做好課后作業布置是教師重要的教學工作內容。從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來看,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存在思維誤區,具體表現在對作業布置重視程度不足,作業布置模式單一,作業布置目的性缺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進步,更影響了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目標的實現。為了更好的實現小學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做好對課后作業布置對策的探討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原則
在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環節中,教師需要做好對以下幾方面原則的控制,首先是趣味性原則,因為只有當作業具有趣味性時,其才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調動學生參與作業訓練的主動性。其次是關聯性原則,教師要保證所布置作業的中心目標是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避免作業形式的喧賓奪主。最后是實踐性原則,因為數學是科學學科,實踐出真知是其學科秉承的理念,這對于學生的數學素養構建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為具象的認識數學學科,這對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具有輔助作用。
二、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對策
(一)生活化課后作業布置對策
生活化課后作業是指以數學知識為內容,以現實生活為模式的作業布置,此類作業內容都是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以生活角度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然后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完成對生活困難的解決。通常情況下,生活化課后作業多用于一些數學知識與生活化練習較為明顯的知識當中。例如在進行《認識人民幣》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就可以在布置購物作業,讓學生拿著規定數額的錢,到超市、文具店中購買作業中所要求的物品,讓學生在學會在生活中應用人民幣的同時,也在付錢、找零環節中鍛煉他們的加減法,為學生的生活技能提升打下基礎。考慮到學生的年齡限制,出于對學生的安全考慮,在布置該作業時,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以便讓家長做好對學生安全的保護。
(二)游戲化課后作業布置對策
游戲化課后作業布置對策是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當中,讓學生通過參與、完成游戲,來實現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和學習。從小學數學知識內容角度來看,其有很多教學內容都適用于游戲化課后作業布置,但為了保證游戲化課后作業布置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做好對教學內容、游戲化作業模式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綜合分析,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的展開游戲化課后作業布置,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為了鞏固學生對于加法知識的記憶,并實現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鍛煉,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進行撲克游戲,游戲規則為選出1~9數字撲克牌各一張,然后將它們填入到“3X3”的方格中,讓方格中的橫排、豎排、斜排3個數字之和等于15,每張撲克牌只能用一次。游戲完成后,家長要將游戲結果照下來發給教師,由教師進行認證,方可視為作業完成。在此次作用中,學生在游戲中即得到了加法知識鞏固,鍛煉了邏輯思維,還發現了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這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激發具有重要意義。
(三)體驗式課后作業布置對策
體驗式課后作業布置是以學生學習體驗為基礎的課后作業布置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實踐水平的分析,布置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符的體驗式課后作業,以便學生獲得與之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相符的知識教育。例如在完成《升與毫升》的課堂教學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體驗式課后作業。在作業中,教師為學生紛發任務卡,任務卡當中標有不同品牌的飲品,包括純凈水、果汁、碳酸飲料,每張任務卡上一個品牌,學生需要到超市中對該品牌飲品的包裝規格予以記錄,并進行相應的換算,得出升與毫升的兩種規格結果。此次課后作業布置主要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來讓他們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無所不在,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了解數學,為他們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構建打下基礎。
總結:
綜上所述,做好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工作研究,能夠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推動小學數學學科教育水平發展帶來重要支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設計者,其需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然后通過對自己教學設計效果期望值對比,進行課后作業布置,從而讓作業能夠為課堂教學起到輔助作用,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幫助和支持。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在課后作業設計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數學知識學習價值,為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激發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袁秀芳.打開數學學習的一扇窗——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研究與思考[J].華夏教師,2018(21):17
[2]吳月芳.挖掘練習環節的“附加值”,提高練習的有效性——提升小學數學課后練習有效性的方法探討[J].教育觀察,2018,7(1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