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文章針對音樂欣賞課程中的德育滲透展開了研究,主要分為以情動人、以德育人、以聲教人、以行導人這四個方面,以期能夠對各位教育界同仁帶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音樂欣賞;音樂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G711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如果想要更好地欣賞它,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學生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例如,在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優美動聽的小提琴協奏曲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對這首曲目比較熟悉,因此教師就可以將曲式結構寫到黑板上,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欣賞音樂。在欣賞完畢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在聽罷《梁山伯與祝英臺》后,你產生了怎樣的想法和感受?A學生回答,用小提琴來演繹這首經典曲目簡直太棒了,祝英臺那美麗靈動的臉龐仿佛呈現在我眼前。B學生回答,這首歌曲讓我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和偉大,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太珍貴了。C學生回答,這首歌曲十分悲壯,我從演奏者的小提琴聲音中聽到了壓抑與反抗。經過了這次短暫的討論,一方面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念,另一方面則可以讓他們領悟到新的人生價值,從而實現了德育的完美滲透。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欣賞訓練不應當是單純的專業賞析,而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培養。教師要將音樂作品中的思想美充分展示給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積極向上、促人奮進的音樂內容來啟迪學生思想、內化學生道德、塑造學生心靈。具體的做法有如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已有的德育因素,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思想內涵。
其次,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在音樂欣賞課程的初聽階段中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作品的內容特點等。同時結合作品主題來向學生進行啟發式提問,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比較清晰的音樂形象。例如,在欣賞莫扎特經典作品《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時,教師就可以提前向學生介紹莫扎特悲慘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積極向上、樂觀奮進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
最后,教師要注意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思想,讓學生了解合唱藝術形式的起源和發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團隊觀念,從而為其日后學習更高難度的課程打好基礎。
音樂欣賞的靈魂就是聲音,這就如同文學作品離不開文字、繪畫藝術離不開色彩一樣。為此,教師要通過聲音來進一步強化音樂欣賞中的德育思想,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感悟。仍然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即使那些不熟知梁祝愛情絕唱的學生,在聽到美妙的樂章后也會為之感動,從而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教師還要學會運用樂曲的優美旋律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不同類型樂曲的音樂印記,從而喚醒學生最為純真的情感。
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師應當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機制等多個角度同時著手來進行創新。為了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念與道德觀念,教師應當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切入點,運用音樂的力量來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各種充滿消極思想且內容庸俗的歌曲進入了學生的視野,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音樂欣賞課程的德育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讓他們在音樂藝術的熏陶下更好地成長。
相較于其他學科,音樂欣賞課程的德育就如同是夏夜里的微風一般悄無聲息,雖然外表看起來波瀾不驚,但是卻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改變學生的思想狀態。古往今來,有很多優秀的名人雅士都酷愛音樂,如孔子、歌德、愛因斯坦以及列寧等。教師應當為學生樹立起典型的學習目標,運用榜樣的力量來以行導人,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這個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使其德智體美勞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1]林輝真.淺談音樂欣賞中的德育滲透[J].儷人(教師版),2014(23).
[2]吳曉赟.淺談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教育,201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