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芬
【摘要】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的知識內容和應用方法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有十分廣泛的用處。所以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除了能夠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外,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并且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數學思想與觀念的形成。數學課堂有效教學能夠更好地推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159-01
隨著高中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深入,怎樣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全面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更能夠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從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1.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1.1學生對數學有恐懼心理
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學生對數學有恐懼心理,對數學學科存在較大偏見。許多學生認為數學非常難、非常抽象,還有些學生認為數學是枯燥乏味的,對學習數學缺乏信心。更有一些學生由于一直學不好數學,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屢次被老師、家長批評。由于學生存在各種經歷和心理,致使他們看見數學就害怕,更別提學習和鉆研了。
1.2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精神
應試教育的課堂通常都是以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的模式為主。這種模式使得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希望教師能夠將題目的難點和重點劃出來,同時也期望教師能夠給自己提供詳細的解題步驟和方法,而自己就把教師的方法生搬硬套到每一個題目中,以至于學生缺乏自主解題的能力和嚴密推理的思維。
1.3學生與教師溝通不夠
一些教師除了上課的45分鐘之外,其他時間很少與學生交流,所以在學生出現學習問題的時候,教師很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僅僅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解析遇到的難題,這使得問題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其實許多學生都很想把數學學好,但苦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漸漸失去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2.高中數學課堂中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
2.1夯實課堂有效教學基礎
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之前要了解學生學習的能力,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態度、學習方式以及心理結構等。從而有針對性的備課,選擇適宜的課堂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方式,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并分析可能的反映,做好預測,適當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確保與學生學習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更符合,提高學生主體性。
2.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要精心設計新課的引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還應該對教學目標進行深入研究,因為教學目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所以要想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效,就要求教師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僅要關注單純的知識領域,更要重視方法與創新領域,使各種教學目標協調發展。教師在課前應該合理地對例題進行篩選,培養學生主動梳理和運用知識的意識及活學活用的能力,這樣足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應有獨特的藝術性,還應有強烈的吸引力和創造力。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2.3準確把握課堂學習角度
設計出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將有限的課堂充分利用,這才是上好一節數學課的最重要因素。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僅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針對性學習,而是借助一個有代表性的知識點進行的學習,以達到片面到整體所有內容的全面把握。這就是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究。不僅僅要把課上所學習的內容作為學習及課后復習的重點.更要把學會學習的方法作為學習的重心。只有熟知并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才能不斷提高,學習目的才能夠真正實現。
2.4科學調配課堂學習板塊
學習板塊的調配指的是學習時間和內容的合理安排,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出合理的規劃與科學的安排。學生不能為應對考試只掌握課堂學習內容及老師強調的內容,還要及時檢查、深刻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而教師的任務則是提醒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進行鞏固。從而進行自我檢查改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與學習任務。
2.5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手段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都是通過多種感官將知識信息傳遞給大腦中樞而進行的。這些感官的功能各不相同,而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各個感官系統的功能發揮得越好,學習效率就越高。這就體現在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不僅能夠大大發揮人體感官系統的學習功能,還能夠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結語
在全面實施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在高中數學課堂應用有效教學策略是促進學生進步、優化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高中數學教師務必要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從乏味的數學學習中解救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為學生提供更有智慧性、藝術性的有效教學,整體提升學生學習水平,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宏漢.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