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辰
摘 要:為了更好地提升航空服務專業教育整體水平,培養高素質、高綜合能力的航空服務專業學生,在教育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非常重要。在傳統教育當中,因為課程設計以及教育注重方面的問題,導致職業能力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也正是因為航空服務專業的特殊性,在教育中注重并提中職業能力培養效果顯得非常重要。對此,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本文詳細分析中職學校航空服務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策略,希望可以為今后相關教育提供理論性幫助。
關鍵詞:中職院校 航空服務專業 職業能力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9(c)-0192-02
近年來對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創新,中職院校院校的教育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轉變,中職院校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面向社會的實踐型人才,所以必須改變以往的陳舊理念,深化對人才綜合實力的培養,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同時教師也需要進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了解市場的發展,引進企業的實踐人員進行教學,能夠有助于教學目標的改進,促進中職院校教育的持續發展。對此,探討中職學校航空服務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策略具備顯著教育意義。
1 中職學校航空服務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教育現狀
1.1 課程占比較少
相關統計發現,在航空服務專業當中,中職學生的平培養重點并不在于職業能力,相對而言更加注重理論性知識方面的培養,例如相關行業規范等文件內容的教學含量比較高,職業能力教育的內容并不多,甚至許多中職院校相關專業中并沒有加入大量的專業性職業能力教育課程,而職業能力的培養大多數都是在其他的課程中簡單的提到,導致職業能力培養效果較差[1]。另外,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普遍認為專業學習的重要性較高,甚至更高于教學技能方面的教育,對于部分職業能力內容的學習意識、參與積極性也不較差,導致整體職業能力并不是非常理想。
1.2 教育方式有待改進
當前在職業能力教育培養方面普遍是以口述性、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為主,以講解的方式培養并灌輸相應的職業能力教育內容。有研究者認為,我國職業能力教育仍然處于“無人”的教育現狀對于職業能力的培養重視度也比較低,教育當中以講述式、灌輸式為主,應試教育的特征依舊存在,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關聯性比較差,導致教育的機械性、理論性特征突出,教育模式不合理問題比較突出[2]。在學習中,學生是以被動接受的角色加入到教育中,無法對教育行為本身形成認同感,只能夠以機械性的方式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這也導致職業能力教育并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育效果。另外,有部分學生對于職業能力的態度就是通過考試,而不是掌握和應用,這一種觀點不僅普遍而且影響性嚴重。
1.3 教育評價標準缺陷明顯
在對學生實行職業能力考核的過程中,仍然是以傳統的考試形式為主,這一種考試形式在理論性方面的考核效果比較理想,但是只能夠體現部分一般性的整體目標要求,缺乏專業與具體的評價體系,同時操作標準的落實難度也比較高,在教育過程中無法采取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合理的評價,導致學生的職業能力標準落實效果較差[3]。另外,直接主筆試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這一種方式很難從客觀性的角度上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評價,導致評價本身不合理。
2 中職學校航空服務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策略
2.1 提高對職業能力的重視度
在課程教育方面應當有意識的提高德育教育的相關課程占比,條件允許時可以開設專門的職業能力課程,促使學生可以理解并掌握一門航空服務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只得到的內涵、內容、原則。在課程設計方面,不僅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也需要幫助學生形成并明確基本的職業定位,建立正確的職業能力理念[4]。在其他的課程教育當中,尤其是一些非專業課程中也需要不斷的滲透職業呢里這一因素,構建一個潛移默化版的教育環境氛圍。在教育中不斷的強化理論性課程的設計模式,高度重視實踐性課程當中活動的設計方案,以多元化的教學形式相結合進行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專業教育水平。
2.2 優化教學方式
伴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創新,教育模式以及教學方式也需要不斷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陳舊的教育理念已經無法滿足中職學校航空服務專業的教育需求。對此,教師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采用理論知識的創新、多媒體資源的合理應用以及實踐性實驗操作的不斷開展等途徑實現教學方式的改進。在航空服務專業教育當中,難點的突破與知識的理解難度都比較高,基礎性的概念構建與航空服務專業的規律創新都可以借助演示的方式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在實踐性操作當中形成理解與應用。教師可以按照教學內容實現實踐性教學的設置,合理的創建意外并激發課堂教學活躍度,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與觀察分析探索能力。
首先,航天航空服務專業教育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有效措施必然是實踐性操作。在航空服務專業教育中,可以先在教學中應用功能實訓室的方式模擬航空服務工作科室,并實行崗位的分工,讓學生各自扮演相應的角色進行學習。這一種實訓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航空服務工作狀況,掌握具體的航空服務工作崗位內容。另外,還可以借助工學交替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崗位實習機會,讓學生到企業、機構當中進行實訓學習,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其次,航天航空服務的專業能力培養屬于專業教育的基礎要求,在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視,需要先對專業的職業能力進行規范,只有這樣的基礎上才可以真正保障職業能力的教育實效性。在教育當中教師可以列舉各類正面、負面的案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并采用多媒體為主的方式表現教學案例,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探索意識。在教育中教師可以采用項目為主的評價方式,制定具體的規范化制度,并對制度進行考核、測試以及訓練。在教育中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專業崗位意識,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參與到具體崗位的工作當中,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行為素養等多個方面的教育培養目標。
2.3 強化資源建設
資源建設主要體現在教師隊伍以及學習資源兩個方面。在師資隊伍方面,中職航空服務專業的學生之前培養應當有基本的師資隊伍保障,德育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是保障學生職業素質的基本性因素。在職業教育當中教師的態度會直接決定著整個職業能力教育的實效性。但是,因為航空服務專業的教師的素質影響,導致教育中缺乏職業能力方面的認知度,教學方面的針對性并不強,無法適應航空服務專業中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需求,航空專業中技能教師很少在教學中提及到職業能力,哪怕是提及也是隨著興趣提及,缺乏專業、系統化的教學模式。對此,中職院校方面應當主動關注教師隊伍這一因素,定期或不定期的培養教師隊伍的職業能力,可以將職業能力的考核作為教師考核項目的關鍵,并結合航空服務的工作案例,有針對性的監督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職業能力教育,規避職業能力出現照本宣科、空洞且無說服力的問題,提高整體教育實效性。另外,在教育資源方面應當以學校內、外的資源相結合為主,將現實生活當中的航空服務案例引入到課程當中進行教學,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職業能力的教育價值。在提升學生理論性素養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可以高度重視實踐性能力的教育價值,促使學生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航空服務者。
2.4 改進航空服務專業實踐教育體系
在航天服務專業的教育實踐中,導致職業能力教育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在中職院校內,職業能力的培養可能會促使教學條件、課程的安排、班級的人數、教師的能力等。對此,在完善與優化職業能力教育體系的同時,需要不斷的嘗試并調整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方案、航天服務專業的職業能力培養在教育方面必須保障學生生態群的耐受性,從內部、外部以及構成等多個角度進行優化。職業能力的教育效率、質量以及規模等都必須按照實訓教育條件、教學設備質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習慣、教師的負載能力等因素調整。否則便會導致教師與學生對于學校安排的不滿意,導致課程教育效果降低。學生和教師在教育當中的群體配置合理性,是保障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效果的關鍵。
在考核方面,在考核方面應當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德行素養。在中職航空服務專業中,應當積極建設以學生德智體美勞全繆按發展的考核體系,以科學的評價方面保障職業能力的培養效果。目前許多中職院校對于航空服務專業的教育都采取了傳統的考核方式,同時也有部分學校適當創新了考核體系,但是因為不同地區的評價內容、方式以及標準并不相同,所以整體而言需要在發展性角度上對評價方式進行優化。從時間角度上來看,可以在每一個學期剛開始海事進行評價,圍繞著職業能力以及專業素養為主。并采取成長性的評價標準,在后續學期可以以項目的完成情況、實踐性操作能力等角度著手進行評價,同時也可以采取同學之間的互評、學生自己的自我評價等為主,將這一些評價結果以匯總的方式記錄到學生的成長檔案當中。另外,在評價主體層面上來看,主體應當是多元化的,例如教師、學生自己、同學以及班干部等,借助這一種多主體化的評價強化評價的針對性與多元化,從而推動學生長遠化發展。
綜上所述,航空服務專業教育對學生今后職業崗位適應能力有著決定性影響,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確保學生職業發展的基礎因素,這也是推動學生長遠化發展的有效方法。在教育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考核體系等多方面進行課程創新,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生活、社會、企業、學校多方面銜接的有效環境,持續優化和改進學生的綜合性素養,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陪航,杜鳳偉,閆志利.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崗位表現及培養策略研究——基于全國8省(市)用人單位的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8):60-65.
[2] 何興國,趙志群,沈軍.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重慶市25所學校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6,31(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