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梟梟
摘 要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更有效地增強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素質,應熟悉并抓住學生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需要而及時展開教學。這樣才能做到“循循然善誘人”,在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同時,大力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 音樂教學;心理需要;智力發展;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0-0006-01
隨著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蓬勃興起,學校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擺脫了附庸地位而受到了各方有識之士的重視。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更是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改革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作為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熟悉并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需要,是人類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對客觀事物需求的表現。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有表現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認同和贊美的情感性心理需要,還有渴望取得成功和體驗成功后的愉悅的成就性心理需要……而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需要可以成為人們積極行動的巨大動力,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
以前音樂教師也認真備課,甚至精心備課,備歌,備琴,備過程,備問題……非常“精”。但終因囿于程式化的教學,擺脫不了長期形成的“教學定勢”。音樂教學始終缺乏新意。此非“精”成“死”也。
新課標從“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內容,提供相應的學習條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進行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如果說學生是“就餐者”“點菜者”,那么教師不應再是那個或瞪眼或無奈得說“吃!不吃也得吃!”的廚娘了。用你的心來為學生設計“菜單”,設計精美而有新意的菜單。因而音樂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對新時代的音樂教學至關重要,為此教師必須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情”。
一、抓住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好表現和好奇的心理幾乎人人都有,作為學生就更為強烈。我們教師就掌應切實地利用音樂的學科特點,抓住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讓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并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友愛、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和精神振奮的心理狀態中,從而充分滿足各個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好表現的心理需要。
課堂上可以隨時讓他們自愿展示自己的才能,學校文娛演出也給他們提供條件,就算是每次的音樂考試,我也總以音樂課上的文藝匯演為平臺,以班內的文藝特長生為助手,以自己的精心指導為輔助,讓同學們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節目。這樣既給大家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又鍛煉了學生膽量。我們還可以把課內所要傳授的枯燥的音樂知識變成一系列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讓他們去探究解決,在學生滿足好奇心的同時獲得知識,并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
二、抓住學生的情感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我們教師對待學生就應像父母對待孩子,要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合理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同時還應指出應該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還需努力的方向。這樣,學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更加地去努力學習。例如,一個平時表現不怎么樣的學生在一次課堂演唱中,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唱得認真、唱得好,教師就應給予肯定,哪怕只是態度認真也應該表揚。那么這個學生就會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認真演唱已經得到了教師的肯定,以后會更認真地去上課,更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演唱。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進步視而不見,就會大大的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認為反正認真與不認真都一個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的消極情緒。有的教師每次上課只表揚優生而對差生不聞不問,每次課堂上演唱的也就那么幾個學生,也會讓學生產生“教師看不起我”、“學好學壞無所謂”的想法,從而形成心理障礙。可見,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被愛和被承認的心理需要,學生對于同學和老師的認同與贊美是看得如此地重要,我們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愛和贊美,從細微的動作和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贊語入手,以此來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
三、抓住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我不用別人幫忙也能唱好、也能做好”、“我會比別人唱得更好”等獨立性、創造性都很強的心理需要。對于老師教的每一首歌曲,提的每一個問題,學生們總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他們的心中充盈著想象的激情,蓄積著創造的欲望。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應該在每次教學活動中給學生一點“自由”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唱、去練、去想象,使他們有發揮、表現、創造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就決定了每個結果都是五彩繽紛的。
掌握、激發,特別是抓住并滿足學生相應的心理需要,對我們全面、順利地進行音樂教學確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當然,學生的各種心理需要常常是隱性的,需要教師的仔細觀察、深入了解和巧妙引導,這樣才能把握好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而進行教學。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音樂教學藝術的綜合運用,更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需要,及時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挖掘學生的潛智、潛能,發展學生的潛質,實現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維化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新時代的初中音樂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