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邦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歷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充分了解中學生的特點,了解歷史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科學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效率;興趣;歷史教學
一、備課是關鍵
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于備課,而備課是教師在課前必須做的準備工作,一堂精彩的課堂,都是來源于精心的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備課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把可能的教學能力轉化為現實的教學能力的過程,如果不去備課,就不能形成某一內容的實際教學能力,也就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備課的重要性,現在初中歷史更加側重于對能力的考查,因此對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要老師能夠把教材吃透,一節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經常上網查資料,問有經驗的老師,爭取把每一個細節都弄懂,至少要做好以下兩點:(1)要做到全面,既備學生、備教學手段,還要備教材和教法。(2)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學任務,是講好一節課的重要基礎。
二、關愛學生,啟發興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土壤上”,關愛學生是老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老師要真情真意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課堂學習興趣會很高,因為興趣是學好科學知識的有效條件,興趣的驅動,能給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促使學生愛學習,從而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新課改教學方法非常注重這一點,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自覺地交流、合作、探究心得知識,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的學習師被逼無奈,可想而知課堂效率有多高。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模式,但是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嘗試了一些方法,效果不錯。
1、合理利用多媒體,通過視頻、動畫、音樂等教學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以故事的形式、對聯、詩歌、成語典故或者歷史人物來豐富歷史課堂,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在師生有效互動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這片肥沃的土地,必須讓學生親自耕耘和播種,才能有屬于學生自己的收獲。如果老師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學生們離開你就不會學習。所以,提高課堂效益的根本之路是把課堂還跟學生。要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除了必須轉變理念之外,還要爭取在課堂上做一個“懶惰”的老師。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越是辛苦,講的越多,學生反而收獲的越少。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通過發言、討論、辯論、競賽、板演和測試等多種方式,大膽地把問題教給學生去探究、去落實。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一定印象深刻,收獲也頗多,充分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
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基礎之上的。一方面,歷史教師應該在課余時間和學生對溝通,放下教師的身份融入學生之間,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進而對歷史課堂產生好感,增加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詳細的了解,只有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才能明確教育的方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助于教導學生揚己之長,讓學生真真實實的感覺到老師是在關心自己的成長,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中的指導者和領路人,從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育的目的。
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的提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性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性差,效果就蒼白無力。教學藝術的魅力就象我們看電視一樣,一部好的電視劇,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把角本讀給人聽,印象一般不會深刻,但如果通過名角及所有演員配合演好,就會給人終身難忘的深刻印象。
教學藝術的體現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老師基本功,諸如普通話、粉筆字等,就語言表達來說,普通話干練流暢,節奏感強,抑揚頓挫,生動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相反若是平淡無力,或是結結巴巴,或嗡聲嗡氣、語無倫次 ┉ 不僅印象不深,有時還會成了催眠曲,甚至是厭煩的噪音。從神態講,有的聲情并茂,神態感人;有的表情木然,呆若木雞。還有導入、過渡、提問、板書設計、教具使用等。總之教學藝術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一節好課會使人感到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樂學好學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六、創造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即加強學生能力訓練
歷史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培養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要有體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在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參與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應著眼于能力的訓練。提問時多采用 “ 為什么 ” ,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而盡量不要問 “ 是什么 ” 。加強能力訓練可以不斷促使學生鞏固歷史知識,培養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既要提高教師授課效率又要提高學生聽課效率,只有兩者都得到提高,并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調整教學方法,保證在最佳時段內完成教學任務,解決關鍵問題,然后再通過精心設計提問或討論等,使教學過程一直向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進行,從而大大的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們的教學質量。